【關鍵詞】追尋;交融;支柱性情感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3-0034-01
【作者簡介】姜書勤,南京市江寧區教育局(南京,211100)德育研究室研究員,高級教師,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
情感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性與社會性的健康發展為目的。
一、在情感教育的階段性上探究支柱性情感
陳海寧老師認為,一個班級就是一個情感場,培養學生的情感應該在支柱性情感的培養上下功夫。根據情感的不同層次,情感可分為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類四大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宿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如此,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情感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兩種情感需要占支配地位。陳海寧老師非常敏感地捕捉到,情感的培養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是有重點的。于是,她嘗試在不同的階段培養學生的支柱性情感。
二、尋找支柱性情感培養的著力點
陳海寧老師把小學階段的情感教育按低、中、高年段分為三個層級:低年級“讓學生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中年級“讓學生變得自信與友善”,高年級“讓學生懂得合作與奉獻”。為了有效培養學生這三種支柱性情感,陳海寧老師非常用心地尋找每種支柱性情感培養的著力點。
1.為了讓低年級學生獲得“安全與歸屬感”,陳海寧老師選擇了三個著力點:一是讓學生從姓名中獲得尊重。她的方法就是以教師的愛誘發學生的愛,有愛才會有真正的教育。二是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學校、班級不再陌生,不再害怕上學,真正地獲得一份安全感。三是利用物質載體進行情感傳遞和培養。陳海寧老師利用霍桑效應,充分肯定學生,用“表揚本”為學生建立起了進取的情感基點。
2.為了讓中年級學生變得“自信與友善”,陳海寧老師選擇了兩個著力點:一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每一個”,保護“這一個”,讓所有人都能自信地發展。二是培養學生的善。學校教育的主體始終是學生,陳海寧老師在教育中注重情感的誘發,重視“以情育情”,使學生獲得豐富而又深刻的情感體驗。
3.為了讓高年級學生懂得“合作與奉獻”,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陳海寧老師選擇了兩個著力點:一是在體驗中生成。利用學生喜愛的游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學會溝通、學會合作、學會謙讓、學會服從、學會負責。二是把班級當成了一個小型的“社會”,讓學生在班級“社會”的志愿活動中學會奉獻,在奉獻中傳達情感,感受愉悅與幸福,做一個心中有愛、給他人帶來溫暖的人,讓人們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穩固情感教育的基礎。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相同的兩個班級。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學生,獨特的建班背景。對于一個班級來說,培養支柱性情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路徑和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