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課堂上部分學生不遵守紀律甚至故意擾亂課堂和教室秩序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如果處理不好,既影響課堂效率,還容易激化師生矛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或是學生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或是為了自我“保護”,或是為了宣泄不滿。在班級管理中,如果班主任能堅持民主管理,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那么課堂秩序一定會大為改觀。
【關鍵詞】班級管理;課堂秩序;課堂紀律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3-0047-02
【作者簡介】錢秋燕,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中學(江蘇揚州,225200)教師,一級教師。
中小學常常會出現部分學生不遵守紀律甚至故意擾亂課堂和教室秩序的現象,諸如“上課吃零食”“故意制造出噪音”“對班主任或科任教師的管理不服從甚至公開挑釁”等,這些都是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果對學生課堂違紀行為處理不好,既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班級整體風氣,還容易激化師生矛盾,甚至造成重大事件的發生。
一、學生故意擾亂秩序的原因分析
1.吸引他人關注。
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注,這是學生潛在的心理需求。但學生數量、教師的精力以及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使得班主任或科任教師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現在的課堂生態是:教師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處理學生擾亂課堂秩序的“不良行為”,以至于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和表揚課堂上一些正能量的東西,而教師對學生課堂上“不良行為”的過多關注,也使得學生這樣的行為進一步強化。其結果就是,學生認為想要得到教師的關注,就要使用擾亂秩序的策略,最終導致了課堂或教室內“不良行為”的惡性循環。
2.自我防御意識。
擾亂課堂或教室秩序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習中經歷過失敗和挫折的學生。他們出于自尊,往往就會在課堂上、教室內故意違紀,擾亂課堂秩序,試圖為自己尋找臺階——“不是我學不好,是我不想學”。
3.對外在控制的抗拒。
學生以在課堂上或教室內的故意搗亂,抗拒來自外界的控制,這在初中高年級和高中階段比較明顯。在一些較為專制、控制度較強的課堂上或教室內,一些比較叛逆的學生容易形成抗拒心理,違反課堂和教室的正常秩序就成為他們挑戰教師權威、展示自我的一種方式。這種情況下,學生違反紀律、擾亂秩序是希望得到教師尊重和認同的一種反向的表達。
4.對現實不滿或是“維權”的外在表現。
在一些班主任或科任教師缺乏人格魅力、沒有威信、管理混亂的教室或課堂上,部分學生會借著“群眾基礎”故意擾亂秩序,“欺負”教師,甚至欲通過這些“不合作”行為引起學校領導重視以達到“換教師”的目的。與第三點原因不同的是,這些課堂不一定是專制的,很多在其他教師課堂上不違反紀律的學生也可能參與其中。
二、減少學生故意擾亂秩序行為的對策建議
1.實施班級民主管理。
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班主任可以讓部分學生來制定課堂規章制度,以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參與制訂班規的過程為班級出力,既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班規的理解,推動班規的有效實施。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策劃和實施,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建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減少學生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
2.著眼于未來而不糾結過去。
教師在處理學生擾亂課堂秩序問題時,應只針對學生當前的錯誤進行指正,就事論事,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而不是對學生過去的錯誤糾纏不休,這樣的反向強化只會讓學生繼續錯誤的行為。班主任不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找出學生的缺點上,而應該是想辦法找尋和發現學生的優點。
3.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反思。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如“發生了什么事?”“你覺得原因是什么?”“你現在打算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反思,促進其在對問題的反思、內省中實現自我教育。
4.引導學生制訂行為改進計劃。
對于一些常常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教師不要一味批評,而是要多給予一些意見和建議,幫助其制訂改進計劃,給出一些替代性行為的建議,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行為改善的成功率。
5.給學生留出轉變的時間。
任何“問題學生”的轉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并主動約束自己,由他律最終到自律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學會慢慢等待學生的改變和成長。
6.及時反饋和督促。
在學生執行行為改進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進步”的表現進行鼓勵和贊揚,班主任可以通過微笑、拍肩、肯定的眼神等肢體語言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增強他們改正錯誤的決心。
三、構建積極和諧課堂的關鍵
構建積極和諧的課堂,避免學生故意擾亂課堂秩序,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1.給予每個學生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如使用眼神、語言暗示、課堂提問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從而減少課堂紀律問題的發生。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課堂上紀律問題的出現,往往是因為學生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他們感到百無聊賴,于是把多余的精力花在“擾亂秩序”上。美國學者格爾特·蘭德指出:“在課堂控制中,應有大約95%依靠動機和興趣,5%依靠紀律約束。”因此,減少課堂紀律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改善課堂教學,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有趣,深深地吸引住學生,讓他(她)想不到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
3.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規則意識。
紀律意識的培養是幫助學生建立一種內部認知系統,使他們最終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單純的懲罰,往往是在實施一種對學生外部行為的控制,只會帶來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傷害師生感情。因此,針對“故意擾亂秩序”的行為,需要教師在強制和尊重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做到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具體指導學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清楚地告訴學生應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學生由他律向自律轉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遵守紀律的過程中獲得內在的成長,增強責任感和自制力,而不是讓他們在懲罰中自我貶低,自暴自棄。
學生犯錯誤不可怕,如果每個教師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行為背后的動因多一些科學的分析,采取一些較為合理的并能達成教育預期目的的教育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田冰冰.動靜結合 相得益彰——調控課堂秩序的幾個策略[J].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13(5).
[2]楊冬青.調控課堂秩序,讓課堂更和諧[J].中學優秀作文,2011(5).
[3]許建美,孫元濤.關于中小學課堂秩序的三點思考[J].上海教育研究,2007(1).
[4]賀莉莉.課堂調控:讓課堂“活而不亂”[J].甘肅教育,201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