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而面對當下眾多的“獨二代”家長,需要班主任分析這個家長群體的特點,探索與“獨二代”家長有效溝通的策略: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以平等的原則與家長溝通;利用多種靈活的溝通手段與家長進行常態化溝通;創新家長會形式,激發家長參與的熱情;開展主題式交流沙龍,讓每一位家長暢所欲言。
【關鍵詞】“獨二代”家長;班主任;家校溝通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3-0062-03
【作者簡介】朱鵬飛,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無錫,214000)教師,一級教師。
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年齡,他們的獨生子女(簡稱“獨二代”)逐漸步入校園生活。作為我國特定時期的特殊人群,“獨二代”的成長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在學校教育層面,筆者通過觀察,發現部分班主任與“獨二代”家長的溝通存在方式單一、頻率不高、系統性不夠、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家長和教師之間彼此抱怨、相互懷疑的現象時有發生。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班主任在與“獨二代”家長溝通的時候,只要求其配合自己、接受自己的建議等,對“獨二代”家長群體的特點并不了解,因此本文將首先分析“獨二代”家長群體的特點,然后據此提出班主任與其有效溝通的策略。
一、“獨二代”家長群體特點
1.家長素質不均衡。
家長整體素質水平的高低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余邦林認為,家長素質包括三個層面:首先是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具備的基本品德素質、智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其次是作為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所需要的知識,包括他們的育兒觀念及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教育方法;最后是家長應當學習必要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三個層面相輔相成。[1]
從上述角度去審視“獨二代”家長的整體素質,可以發現“不均衡”是這一群體的最大特點。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不均衡,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家長的文化素質呈現兩極化分布,同一班級內家長職業既有公司白領、大學教授、銀行經理,又有進城務工人員、農民等;另一方面是教育觀念差異大,家長文化素質高并不代表其育子理念科學。事實證明,整體素質全面的家長能夠更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關注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擔當的引領;而素質較低的家長與孩子溝通方式粗暴,在溝通內容上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缺乏全面的了解。
2.親子關系疏離。
李洪曾等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獨二代”家長每天安排與孩子共處時間要低于非“獨二代”家長。[2]現實生活中,很多“獨二代”與其父母關系并不密切,甚至于比較生疏。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存在上述現象的家庭普遍是父母離異家庭或隔代教育家庭。伴隨著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改變,近年來,“獨一代”離婚的比例居高不下,而家庭的破裂對子女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同時,由于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較大的工作壓力,使得不少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的“獨二代”家長缺少時間和精力對子女進行教育,從而選擇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撫養。
上海社科院一份兒童家庭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在城市家庭中近一半的獨生父母家庭完全依靠祖輩來照料孩子,比非獨生父母高出近20%,這一比例還在不斷攀升中。[3]可以發現,隔代教育是“獨二代”家庭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隔代教育使獨二代與父母親密接觸時間減少,安全感缺乏,進而影響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系。
3.過早干預和過度擔憂子女教育。
從胎教、早教到義務教育,從學校內的課程到課外輔導,從語數英等科目的學習到繪畫、鋼琴、舞蹈等拓展類的課程,“獨二代”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注越來越高,投入越來越多,呈現出過早干預和過度擔憂的情形。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們并不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真正需要的教育是什么,并不明白適時教育和關鍵期教育的意義。
4.倡導民主教育,但理解和實踐出現偏差。
或許出于對童年所受家庭教育大多為壓迫型的教育方式的反感,“獨二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更為開明,較多的家長認為民主型教育是對孩子身心成長較為有利的一種教育方式,要讓孩子自由發展,不受過多的約束,他們對孩子異性間的交往持比較開明的態度。然而受制于家長間盲目攀比的壓力,很多“獨二代”父母仍然給孩子安排較多的課外課程,此外部分家長在理解民主型等現代教育理念時出現偏差,導致孩子出現了一些心理與行為問題,如一些孩子自由散漫,缺乏學習興趣,而當這些問題出現時,家長缺少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引導和糾正。
二、與“獨二代”家長有效溝通的策略
1.理解家長期待的心態,與家長平等溝通。
在現實層面,班主任在與家長交流時,經常以專業人員的身份習慣性地占據溝通的主導權,決定與家長溝通的內容與方式,并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4]一些班主任認為家長只需要幫助教師教育子女即可,并沒有把家長看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家長在與教師的溝通交流過程中處于被動和相對弱勢的地位。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家長不滿意班主任與他們的溝通方式,他們希望班主任與自己溝通時能夠更加平等,不希望自己與班主任溝通時僅處于“聽話”的位置。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班主任真正基于平等的原則與“獨二代”家長溝通,要能夠站在家長的立場上了解對方的感受和訴求,理解家長對孩子成績和生活的期待,并將自己的認同感傳遞給對方。家長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認同后,自然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從而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在理解家長對孩子期待的基礎上,可以發現不同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不同的,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期望值很高,有些則較低,班主任可以針對不同期望值的家長采取針對性的溝通策略。對于那些對孩子成績期望值較高的家長,班主任應該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而對孩子各方面要求較低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幫助家長分析這樣的行為對孩子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
2.利用多種靈活的溝通手段與家長常態化溝通。
在良好的溝通活動中,應當有多種便捷可靠的溝通方式供參與者自由選擇。[5]豐富多樣的溝通方式不但有利于參與者溝通意愿的充分表達,加深溝通深度,更有助于建立穩定的溝通關系。目前班主任與“獨二代”家長溝通主要通過QQ、短信、電話和家長會等方式,溝通的方式相對單一,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加靈活和多樣的手段,使得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更便捷有效。
可以建立每個學生家長的溝通檔案,使溝通工作科學化、系統化。內容包括:健康狀況、職業、學歷背景、教育理念、每次溝通的時間等。建立班級日志博客,班主任可以將班級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發布在博客上,家長可以通過點擊老師的博客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相關表現。建立微信群,班主任可以實時拍攝一些關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視頻發到微信群中,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建立意見反饋平臺,班主任可以邀請家長對自己的溝通方式和效果進行反饋,以進一步加強工作。
3.采用創新家長會形式與家長進行多樣化溝通。
傳統的家長會形式單一,一般而言家長會首先由學校領導講話,對一些考試成績優秀的班級和個人進行表揚,然后各班班主任總結本班考試情況,任課教師介紹學科學習方法和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教室的黑板或投影儀上展示班級總分前十名,各科前十名等排名情況。這種形式的家長會由班主任主導,家長比較被動,孩子考得好的家長比較開心,考得不好的家長比較沮喪。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筆者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一方面為了激發家長參與的熱情,每次家長會都會準備一個專題,介紹有關家庭教育的情況,鼓勵一些在這方面存在問題的家庭討論,邀請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家長介紹心得,然后一起探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主持和策劃家長會,開展讓學生給家長寫信(說說心里話)的活動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對家長會的神秘感和擔憂感,促使其意識到家長會并不是“告狀會”或“算賬會”,而是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幫助其提高的平臺。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任課教師和班主任不僅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更要關注他們在集體中是否善于與人溝通和合作、是否具有公民責任等。
4.開展主題式交流沙龍與家長深度溝通。
傳統家長會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班主任與家長進行溝通是一對多的局面,由于時間和精力的有限,雙方很難進行深入溝通。如果將傳統的一學期1至2次的家長會擴展為每月一次的主題式交流沙龍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采取這樣的溝通策略操作方式如下:班主任可以按照學生學習風格和行為習慣的不同將其家長分為4~6組,每組8人左右,邀請一位家長主持,邀請任課教師、班主任作為嘉賓參與,每次沙龍活動開始前,由班主任和主持沙龍的家長討論這組學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確定研討主題。在交流沙龍上家長和教師就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庭教育的策略進行深度討論,相互溝通。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家長和老師基于平等的原則進行溝通,從而讓溝通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參與沙龍的家長更容易在教育理念上形成共識,同時又避免了傳統家長會上家長們不必要的相互比較。
班主任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超越了知識的智慧。[6]面對新時代、新形象的“獨二代”家長,只有我們站在家長的立場去理解他們,不斷創新溝通形式,反思傳統溝通方法,建立正確的溝通理念,采取合適的溝通策略,才能夠贏得他們的信任和理解。
【參考文獻】
[1]朱曉鸝.家長素質與兒童心理健康關系的實驗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5.
[2]李洪曾,楊智鈞.80后獨生父母在親子教育行為上占據優勢——出生年代與獨生狀況對親子教育影響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25-32.
[3]孫云曉.獨二代教育要警惕三大誤區[J].少年兒童研究,2010(11):18-19.
[4][5]閆英丹.普通高中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現狀的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6]張莉茗.讓心與心不再遙遠——談班主任與家長有效溝通的藝術[J].江蘇教育,2016(4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