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要重視班級輿論建設,端正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日常帶班過程中,班主任應敏銳地發現班級中存在的“小眾輿論”環境,抓住教育契機,創設開放性的情境和氛圍,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用事實呈現、榜樣垂范、情境濡染、暗示啟迪、辨析和期待等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在思辨和對話中生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班級輿論;教師引導;自主生成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3-0070-01
【作者簡介】馮衛東,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0)副院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教師受傷,行動不便,部分學生熱心幫助,部分學生冷言以對,這樣一件小事至于上升到“正氣”的高度來看待、需要如此“言重”嗎?或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想,這個問題換一個角度來看,實際上就是對兒童世界同樣有正氣、同樣需要弘揚正氣等“兒童認識論”的質疑。我對此的態度與回應是:同樣有,也同樣需要。只說一點理由,兒童欺凌事件常常發生,已然成為一種廣受矚目的社會現象,能說這些事件本身不是“非正氣”的負面行為?當然不能。人生“正”自童年起,系對第一粒紐扣,善始方能打好一生的基礎。當兒童的正氣有所迷失時,抓住契機,喚回正氣并促成它的提升,是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藝術,也是李庾南老師帶好每一屆學生,營造風氣清正、和諧健康的班級文化的重要舉措。
那么,在具體的工作思路、策略等方面,李老師有哪些值得我們汲取和借鑒的經驗呢?我以為:
其一,重視班級輿論導向,讓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輿論“占據”班級全體學生的精神空間。
輿論對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對安撫民心、治國理政都有重要的作用。學校以及班級生活其實也有“輿論”的問題存在,倘若代表與傳遞教育正能量的輿論不能成為學校和班級“話語基音”乃至主旋律,而讓種種“嘔啞嘲哳難為聽”(白居易《琵琶行》)的閑言碎語、迷惑心靈的消極論調或者“溫水煮蛙”的靡靡之音占了上風,那么學校或班級今后的走向堪憂,我們無法想象這樣的群體會強勁崛起,就如同無法想象軍歌嘹亮、人心思齊的部隊卻萎靡不振、毫無斗志一樣。
李老師十分重視班級輿論建設,在群體常態生活情境中她是這樣做的,近兩年確立“自育·自立”主題,指導團隊成員開設系列“生命成長班會課”,其中有“勵志歌曲唱想”等內容,這就是很好的輿論導向。在突發事件情境中,她更是這樣做的,譬如“撞車事件”之后部分學生出現認識偏差,她為此而上的這堂班會課。她的意旨很明確,要用正確的“大眾輿論”去“擊退”錯誤的“小眾輿論”,使大家遠離輿論迷霧,或者從其中走出,走出一個新的自我。特別耐人尋味的是,這里的正確“輿論”不是“先驗存在”的,而是由學生在思辨和對話中現場生成的。李老師不定基調,力避暗示,但并未出現兩種“輿論”的撞擊和交鋒,這當然不是她有意為之,實乃因為曾經有過的錯誤認識、消極論調實在沒有理由和底氣走到臺前、接受審視和面對“拷問”。這種情形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從而使消極論調噤聲。此一教育效果要勝過很多有聲語言,盡管這些語言可能是深入淺出的,是循循善誘的,是易知可感的。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在《走向生本教育》一書中說:“兒童生產了知識,他就愛知識,也就能不同凡響地出色地運用知識。”套用這句話,我想說,兒童“生產”了正確的群體輿論,他就會心悅誠服于它,并用它規范和指導自我行為。
其二,用“低結構”的問題引發學生開放性思維,在自省和“互惠”中收到自育共育的良效。
無論是在學科教學中,還是在德育情境里,人們更多也更喜歡用“良性結構問題”或者說“高結構問題”來組織活動。這兩個概念的意思基本相同,也可稱為“定義完善的問題”,其特征是聚合性(思維)與唯一性(答案),有助于形成共識;但其弊端也是顯見的,不利于開放、求異和多元思維的生成,有時會窒息創新精神與創新動力。2016年,我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小學主題班會專題觀摩活動,一位青年教師的課題是“再難我也要堅持”,一開始教師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活動情境,在滿水杯子里放入小發夾,直到放第七只時水才開始外溢。老師的意思是,堅持就有進步,堅持創造奇跡,因此“再難我也要堅持”,以此勉勵學生向自己的人生挑戰,以期在不久后奮力奪得中考佳績……置身現場,我很為這一極妙的情境資源的浪費和“拋荒”而可惜,本來可以以此引發初三學生多少優質思維,開辟多少創新學習以及道德生長的空間,而現在,只讓學生朝著一個方向、沿著一條小道——立志苦讀、考試取勝往前走,這是否為一種不應有的窄化、庸俗化和專制化(對學生意志的勉強乃至強迫)?
反觀李老師的課,不定調、不暗示,甚至不用她所慣用的“引導”之法,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想、真心講、持異見、呈新觀。先哲朱熹說:“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鼻鞍攵卧挘罾蠋熓沁@樣做的;后半段話,李老師平素也是這樣做的,今天則不然,她切實“淡退”“隱身”。很顯然,退是為了進,不為乃真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按照應然的方向和路徑行走、前進,而這方向和路徑自然是李老師所期待的,是教師最終要為學生所“帶往”的,但就其本質以及對學生而言,這卻是真正“屬己”的。
開放性意味著更大的可能性,更大的自主性;因而也意味著,它的“成果”更可能被學生“帶得走”,銘記一生,成為一輩子的生命印記和精神印刻。
其三,做“不講道理”的教師,卻于無形中誘導學生做“講道理”的人,并遵循這“道理”去做人。這一層意思在上面兩部分中都有所言及,此處再說,權為一種突出和強調。
“擺事實,講道理”原為教師、家長教育學生或孩子常用的方法,講好的道理,講好道理,這自然不失為教育良方。然而,一來當下學生知識面廣、接觸事物多,不再像從前的孩子那樣馴順、“聽話”;二來急躁冒進的世風往往影響和改變人們從容的心態,使大家常常直接用灌輸乃至訓斥方式去“講道理”。教師一方面要重拾“擺事實,講道理”這一教育良方,另一方面又要善于不講道理或少講道理,更多用事實呈現、榜樣垂范、情境濡染、暗示啟迪、引發辨析和含情期盼等方法,讓學生去思考、磋商、共學、互哺、相導,這才是當下教育應追求的勝境,也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化境。李老師就是這樣“不講道理”,讓學生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同伴的期待,自省共悟,由此收獲的道理不是響在耳邊,而是刻于心間、化在行中。
清代名醫曹仁伯在《琉球百問》中說:“一分熱邪不除,便為不了之病,易戕正氣?!笔侨司蜁胁。瑸樾碾y免生邪,邪要除,病要治,正氣要“回升”,賴以“回升”之力常發乎智者,而真正的大智之人,定然尤善于匯聚眾力,借力發力,力力相生,終成“洪荒之力”。李老師既有斯力,亦有斯道,“力道”如此,班務管理、班主任工作、育人事業才能譜出和唱響一曲曲或清越動聽、沁人心脾,或鏗鏘有力、激揚向上的“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