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在不經意間溜出了教室。
“徐老師,我的作文什么時候能夠在雜志上發表呢?”一個略顯稚嫩的聲音,打斷了正在伏案疾書的我的思路。一抬頭,原來是七(4)班那個很活躍但作文總也得不到大家認可的孩子——王可。“你能把本學期所寫的作文都拿來給我看看嗎?”我微笑著說。“好!”他很干脆地回答,隨即蹦跳著離開了。
第二天,王可如約出現在我的辦公室。我認真地翻閱了他所有的作文,然后問他:“你能說說自己這些作文都寫了什么內容嗎?”他用手撓撓腦袋,似乎在努力地總結著:“主要是媽媽為我送雨傘、端牛奶;同學教我寫作業;公交車上給老爺爺讓座;假期和外公釣魚……”“那你覺得選材有新意嗎?其實老師也不反對用這些平凡的素材,但就算平凡,文章有感人的細節嗎?有真情實感嗎?”一席話說得他低下了頭,拘謹地擺弄著自己的衣角。“沒關系,老師相信經過一番努力,你的大作一定可以變成鉛字。從今天開始,老師交給你一個任務——我們教室到食堂的路邊有一個小花園,注意到了嗎?你要仔細觀察,每天告訴我一點新發現,每天告訴我的內容不可雷同,行不行?”我把他帶到窗口,指著那片花園對他說。
花謝花開,潮起潮落,日子就這樣詩意地流淌著,王可和我的交流也每天進行著。
“老師,這個花園里竟然有這么多種果樹,以前我還真沒發現:桃樹、梨樹、楊梅、枇杷、橘樹……而且它們開花的時間不一樣,花色形態也不同。”“嗯,觀察很細致。”
“經常有好多鳥兒在這里快樂地玩耍。”“你怎么知道它們快樂呢?”“因為它們享受著陽光清風,無拘無束,鳥窩里的寶寶還有爸爸媽媽為它們找吃的……”
“老師,深秋了,樹葉都泛黃、枯萎、飄落了,跟夏天時的濃綠反差太大了。”
“今天我竟然發現枯葉下有點點新芽,太讓人驚喜了。”“這些枯葉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吧,有句詩怎么說來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很好啊,善于引用詩詞名句,把它寫進作文豈不是更妙?”
“老師,這幾天我的腦海中經常出現枯葉和新芽,我可以寫一篇文章,立意為枯葉和新芽是最佳的搭檔……”“角度新穎獨特,好好寫,一定令人刮目相看。”
“最近英語考砸了,心情郁悶,不經意抬頭,看見了滿樹金黃的橘子,感覺就像一盞盞溫暖的小燈籠,照亮了心中的失意迷茫……”“不錯,情景交融!”
……
似乎轉眼之間,這個曾經幼稚的孩子已經坐在寬敞而明亮的初三教室里了。他依舊時常饒有趣味地跟我聊著他的發現、心得。當然,視野早已不再是那片小小花園,自然萬物、社會百態、人情世故……都是他關注的對象。而他也早已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常常有文章在雜志上發表。
又一次看著他走出辦公室的背影,覺得他就像一朵小花,需要園丁用時間和耐心來培育,才能迎來自己的花季。
回顧這兩年來的經歷,我發現自己其實也沒有教給他太多的寫作技巧,可能更多的還是引導。我覺得,一個孩子,如果有觀察生活的慧眼、體悟人生的慧心,再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一定能夠佳作迭出。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