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學校課程建設現狀分析
我們借助“SWOT”分析法,從“學生情況、課程結構、課程資源、課程管理、教師隊伍、信息化水平”六個領域,分“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個維度,對我校的課程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詳見下表)
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后,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學生對我校現有課程的滿意度在45%到75%之間,這些課程基本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不過,由于目前我校的課程較多地集中在國家課程上,校本課程主要涉及體育、藝術兩大類,而并非所有的學生都對體育、藝術感興趣,為了適性揚才,開發建設人文素養、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等學科拓展和興趣類課程,就成為我校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
二、依據學校辦學理念確立課程目標
課程建設應著眼于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應面向每一位學生,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具備一技之長;應關注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達到知識習得、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同,使他們成為品端學粹、樂觀豁達、具有國際視野、多元發展的陽光學子。
三、課程體系
我們認為,課程是一種學習的經歷,是讓學生實實在在擁有知識的過程;課程是一段美好人生的縮影,美在生命的誕生,更美在生命的歷程;課程還是一把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行的金鑰匙,能夠幫助學生奠定美好的人生之路。只有按照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整合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課程功能的課程,才是最理想的課程,也才是最重要的課程。為此,我校依據辦學理念和課程目標,構建了高品質的“自立”課程體系。(詳見下圖)
我校的課程體系力求體現三個特點:
一是課程內容與實施方法的統一,不僅明確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而且明晰如何選擇這些課程。
二是以新課改要求的課程設置為基礎,形成具有多元性、開放性、選擇性的大課程體系,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有機統一。
三是既突出課程價值表達,又重視教育教學實踐。我校的課程體系不僅表達了我們在辦學和教學中要關注什么、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這樣的課程體系并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從而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效果和育人質量。課程體系建設不是為了形成成果束之高閣,而是要突出實踐應用,并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提升,以更好地促進學校的可持續和高層次發展。
四、課程體系的內容與實施要點
1.“自主學習”課程實施體現校本化。
通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在國家課程體系完備、內容豐富,地方課程完美補充的框架下,文化類的課程不必另起爐灶。我校根據特色辦學目標,對國家課程進行了校本化改造。一是課程內容校本化。我們將學科課程教學內容分解為課前前端學習、課中交流學習、課后創新學習三塊,并編寫了《梁豐初中新課程導學案》,體現自主、合作、創新學習的要求。二是課程實施校本化。對學科領域課程,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將他們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提出要求。三是課程評價校本化。對考試科目課程,我們實行“基礎+發展+創新”的試卷結構,從參與活動、過程表現、創新成果三個維度對他們進行定性評價。
2.“自我成長”課程實施體現項目化。
我們依托“入學禮、青春禮、畢業禮”三大平臺,將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級小組化建設、理想前途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通過授予“少年勛章”“青春勛章”“梁豐勛章”,使課程項目化實施,提高了實施效果。
3.“自主發展”課程實施體現系列化。
“自主發展”課程是在基礎課程基礎上的知識拓展和潛在能力的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兼顧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學力。我們將“自主發展”課程整合為四大領域:健康身心、藝術品位、流暢表達、創意探究。這是學生自主設計、自我管理,以滿足自身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的活動課程,旨在培養他們的組織策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尤其是領導才能。每一位學生既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參加某一社團,也可以申請組建新的社團。
4.“自我綻放”課程實施體現特色化。
“自我綻放”課程建立在“自主學習”課程及“自主發展”課程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個性特長、邏輯思維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同時,也注重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綜合運用、選擇組合等能力。
以上四大類型的課程實施既交叉又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們力圖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在人文、科學、藝術等領域接受創新教育,掌握搜索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為每一位學生制訂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案,從而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為學生在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上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去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真正提高文化素養、科學素質以及責任心和榮譽感。
另外,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還注意有效地利用一切優質的教育資源豐富教育環境,完善評價方式和方法,嚴格落實課程管理重點,如對課程質量的管理、對學生選課的管理、對課堂常規的管理、對學生學業成績的管理等。
五、創新評價方法,優化評價過程
1.改革教師評價辦法,充分開發教師資源。
我們在鼓勵全校每一位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他們的專業特長,要求他們積極關注課改,研發相關課程,開設既符合校本課程目標,又表現自身專長的校本課程。
為此,我們制定了促進教師成長的發展性評價辦法,將他們的課程開發工作計入工作量,納入業績考核范疇。無論是校本課程的編者還是授課者,都要接受測評,以此不斷地完善校本課程的實施。
2.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辦法,實現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
①課堂考核評價改革。“自主展評式”生態課堂是我校推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主要由前端學習、展示評價、整理鞏固及課后拓展幾個部分組成。在這個模式中,課堂評價的核心是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達成度。我們規定從前端學習內容的設計以及完成質量、探究問題的選擇以及重、難點的突破和達標檢測題的完成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核。盡管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課型有著各自的特點,而且每一位教師也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因而教學流程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是,課堂教學的關注點是相通的,而我們評價考核的,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這個關注點。
②學習小組應用評價改革。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是課堂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有效地激發他們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性;要激發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獨特的見解,從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③關注課堂教學效果。我們要求教師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并引導他們時刻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從而促使他們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領者的角色,有效地指導學生激活思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3.改革學生評價辦法,保證學校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①注重“三維”,即關注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們注重發展性評價,除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重視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關注學生面對挫折以及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表現等。
②根據“自立”課程體系中的四個板塊,探索制定了學生學分制評價管理方案。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學分管理,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真正地實現在教育的過程中,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③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存在差異性,為鼓勵他們向更高的水平邁進,我校在學分制評價管理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了“優秀學生”“多元之星”評選辦法,將學生獲得學分的情況與評優掛鉤,個人根據自己的學分情況自行申報。這就促使學生認識到獲得各方面學分與成為優秀學生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激勵更多的學生努力向上。
六、“自立”課程給學校帶來的變化
一是教研的變化,從“獨聯體”到“共同體”。各科教師打破了學科界限,甚至打破了學校界限。他們推倒了心中的“柏林墻”,語、數、物、史、地、生等學科教師實現了跨學科合作,促進了融合發展。
二是學生的變化,從“低著頭”到“挺直腰”。現在,我校學生臉上的笑容變多了,他們更加自信、陽光,能夠主動地與人交流。
三是教學的變化,從“沒辦法”到“有辦法”。面對生源參差不齊的狀況,以前,教師們常常抱怨沒有辦法,教得很痛苦;現在,他們的辦法多了、抱怨少了,師生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了。
四是學校的變化,從“有精神”到“有精彩”。“自立”課程提升了我校的辦學水平,“讓每一種存在都精彩”已經成為我校的核心理念。
未來幾年,課程建設依然會是我校的核心工作。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完善課程的運行機制,更好地保證校本課程的實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讓他們獲得多元化的發展。
(根據“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評選活動中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初級中學參評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