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只有現實世界,而人有可能世界,人在可能世界中,不斷建構未來,創造歷史,成就自己。那么,作為以人為培養對象、以幫助人打開可能世界為神圣使命的學校,同樣具有著豐富多元的可能世界。而只有充分打開學校發展的可能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拓展社會發展的可能空間。
打開學校的可能世界,需要直面學校的“未來屬性”。彼得·圣潔說:“學校需要適應環境,但它還必須成為社會中一個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因素。因為與其他任何組織相比,學校更多地代表著未來。”學校的“未來屬性”決定著學校必須應對時代變化,承擔起順應和引領時代發展的重任。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說過:“兩個世紀前,人們生和死都在同一張床上。他們在日后遺留給子孫的碗碟中吃著變化甚微的食物。歲月流逝,代代繁衍……自然、物品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都一成不變。一切仿佛都是恒定的,變化只是例外……(而當今世界),恒定顯然變成了例外,而變化卻成了規律。這種逆轉的主要成因是技術、技術學和技術科學。”無疑,在這樣一個時代,學校必須是一個積極的變革單元,必須積極迎接因技術革新而引發的各種挑戰,并主動利用技術促進自身的發展。
打開學校的可能世界,需要對未來發展積極籌劃。澳大利亞未來委員會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曾言:“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走向未來不是機械的、單純的時間流逝,它植根于人的積極的籌劃。每個學校對它所在的環境和現實的超越,是基于“籌劃與實踐的辯證運動”。這種籌劃是凝聚人心,群策群力,調動一切可能資源,集聚變革力量的籌劃;是在全面認識自身現狀、歷史傳統和發展環境,分析各種發展可能性的基礎上,用系統思維明晰發展目標,尋找最佳突破領域和路徑策略的籌劃。
打開學校的可能世界,需要理性護航。詩人荷爾德林說過:“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改革不僅需要良好的愿望和強烈的動機,還需要理性來護航。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選擇,真正明晰學校改革究竟是為了誰,為了什么;真正堅持育人為本、堅守教育本真;真正把開發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創造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次要有改革智慧,科學認識教育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深入學習學校變革理論,善于運用多元的視角審視各種問題,分析各種現象,尋找各種對策。再次要有創造性行動。邁克·富蘭告訴我們:“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成功的關鍵在于繪制新地圖這種創造性的活動。”學校要善于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改革策略,創新改革內容和方法,走出既符合教育規律又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路和美麗圖景。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