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16年12月21日至24日,由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初中生世界》編輯部、江蘇省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九屆江蘇省初中校長論壇在徐州舉行,活動期間評選出26所“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為分享經驗,本欄目將陸續刊發相關獲獎學校的課程建設文章,以此促進以學生核心素養為指向的優質課程體系不斷趨于完善。本期刊發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特色課程建設稿件《成就每一個孩子奇跡夢想的“V-I-P”課程》。
一、“V-I-P”課程建設背景
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是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初中。讓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讓他們在初中三年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幸福感,一直是我校小班化教育追求的目標。基于這一價值追求,我校形成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奇跡”的辦學理念。“奇跡教育”追求的不是要每一個孩子都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助力每一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凡者不凡,優者更優”,每個人都能創造出超越自己的奇跡。
為了將“奇跡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校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整合,重新規劃,形成了“V-I-P”課程架構。“V-I-P”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縮寫,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人”。它視每一個孩子為最重要的人,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提供個性化、適性化的優質課程,以助力每一個孩子創造“奇跡”。
除了“奇跡教育”這一最重要的理念背景,新課改課程管理政策的變革是“V-I-P”課程的另一個重要背景。新課改賦予了學校更多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權力,正是基于此,學校才能夠以辦學理念為統領,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整合規劃,形成“V-I-P”課程架構。
二、“V-I-P”課程內涵與整體框架
1.“V-I-P”課程內涵。
“V-課程”,“V”,variety,意為“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V-課程”是為適應不同孩子的發展需求而提供的豐富多樣的、可選擇的校本課程。
“I-課程”,“I”,意為“我”。“I-課程”是為滿足孩子個體的特定發展需求而開發的個別化校本課程,是為促進“這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而設置的課程。
“P-課程”,“P”,primary,意為“初級的、基礎的”。“P-課程”即全體學生必須學習的國家課程,是為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需要而設置的基本課程。
“V-I-P”課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差異性,從特色拓展課程、個體自主需求課程、義務教育國家課程三個維度,建構起適應每一個孩子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課程體系,搭建起成就每一個孩子奇跡夢想的課程立交橋。
2.“V-I-P”課程框架。
基于“奇跡教育”這一理念,我校建立了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的“V-I-P”課程結構框架。其中,“P-課程”是國家基礎課程,處于核心地位;“V-課程”“I-課程”各有其功能,是對“P-課程”功能的拓展與補充。(見下圖)
三、“V-I-P”課程目標
1.學校育人目標。
培養學生成為“志遠品正、好學善思、健體尚美、敏行篤實”的人。
2.具體課程目標。
“V-課程”目標:拓展視野,激發興趣。
“I-課程”目標:張揚個性,成就特長。
“P-課程”目標:夯實基礎,提升學力。
四、“V-I-P”課程資源開發
我校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學校除了具有優良的教學傳統、優質的教師資源,還擁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我校地處鐘山腳下、明故宮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優勢,這為我校歷史、地理、生物、軍事等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例如,我校“V-課程”“小小軍事家”就是借助社區內海軍指揮學院的軍事資源開發出來的。海軍旗語、艦船模型、海院軍史等組成了課程內容,而課程開發者胡彬老師則是一位世界軍事史的資深愛好者和研究者,胡老師的這一愛好使得“小小軍事家”課程得以順利進行。
我校還依托中山植物園開設了“V-課程”“Magic植物園”,將生物課上到了中山植物園;依托明故宮、明城墻、民國建筑等開設了“V-課程”“尋訪歷史的足跡”,將課堂搬到明城墻下、長江路上;借助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傳承人王高飛先生這一家長資源,開設了“V-課程”“民間工坊”,使課程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習得烙畫手藝。
另外,我校自“十一五”開始,便致力于小班“助學”的策略研究。“助學”,即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促進其素養的提升,最終使他們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我校探索形成了“助學提綱教學法”等“助學”方法。小班“助學”的思想與操作方法現已成為我校國家課程校本化開發與實施的重要支撐。
五、“V-I-P”課程實施
根據“V-I-P”三類課程的不同特點,我校采取分類實施辦法。課程實施的總原則是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尊重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差異性,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與專長。課程實施具有層次性、多元化、可選擇、能融通的特點。
1.“V-課程”實施。
“V-課程”大致分為三大類:社會科學類,如“百家講壇”“讓心靈去旅行”等;自然科技類,如“生存急救”“Magic植物園”等;體育藝術類,如“體育舞蹈”“我歌唱,我快樂”“民間工坊”等。主要在七年級、八年級開設,每學年開設十多門課,每周一課時。
學年伊始,學校根據教師專長和學生需求,利用學校周邊資源,列出本學年擬開設的“V-課程”目錄,并提供相應的背景資料。學生根據自己的志趣選擇學習的課程,學習相同課程的學生組成“V-課程”學習小組。課程小組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學習活動方案,并根據方案在課程導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具體內容包括研究方法的培訓、實踐活動、專題研討等。對于較為注重技能的課程如音樂、舞蹈、體育等,則既注重學習研究,更注重技能掌握。學年結束,課程學習小組形成課程學習的研究成果,形式不限,可以是小論文、調查報告、觀察報告、科技制作、學習體會等。學校會舉辦一年一度的“V-課程”學習成果匯報會,這是一場由學生策劃、組織的年度課程盛會,各個“V-課程”學習小組的代表輪流登臺,將自己一學年來學習、探究所取得的成果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演出來。課程學習匯報既呈現出學生學習時嚴謹認真的一面,也呈現出他們收獲學習果實時快樂的一面。
2.“I-課程”實施。
學生需求調查→學校根據學校資源、教師專長等與學生、家長溝通、協商→確立學生發展的突破方向→靈活實施,適性展開→以自主多元方式評價反饋。
“I-課程”一般采用“一對一”或“多對一”導師指導的方式實施。對于有天賦、在學科上有進一步發展需求的,或者是動手能力強,希望進行小發明、小創造的學生,學校為他們提供“啟發潛能”的個性發展性課程;對于有體藝特長的學生,學校或聯合體校,聘請教練,組成田徑隊、射擊隊、體操隊等對他們進行專業訓練,或與家長商約教師專門訓練學生,成就他們的體藝夢想;對于學習上有嚴重困難的學生,學校根據學困程度,開設“一對一”課程,幫助他們“跨越及格線”,成就學習“奇跡”。
“I-課程”將學生的個體自主需求納入課程視野,從一般意義上的關注“每一個”到為“這一個”的發展量身定制。學生自主和課程協商是貫穿“I-課程”的中心思想,課程方案的制定、實施和評價,由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共同協商完成。課程實行導師制,指導實行“私人定制”。從“欽定”課程到“協商”課程,“I-課程”注重讓“這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專長得到發展。
3.“P-課程”實施。
“P-課程”是“V-I-P”課程的基礎與核心。為了打好“每一個學生”的學業基礎,我校致力于國家課程實施的校本化研究,著力打造以小班“助學”為特征的高效課堂。
我校積極實施小班“四維助學”策略,從“明確教學任務”“提供學習資源”“建立學習制度”“點撥學習方法”四個教學維度支持學習,打造高效課堂。
一是形成“四維助學”策略研究、實踐指導文件。我們研制了《開展“四維助學”策略研究、實踐指導意見》和《“四維助學”教學評價表》,供各教研組和教師學習與實踐。
二是開展、推進校本研修活動。各教研組按照“系統學習→課堂實踐→集體研討→個人總結→理論研究→再實踐→形成特色”的步驟組織教師進行研究,鼓勵教師以各類形式的研課活動推進“四維助學”策略的研究,并以教研組為單位創設具有學科特色的“助學”課堂。
三是通過研課活動,開展教學案例的征集和評比活動,總結推廣成功經驗。
我們鼓勵教師在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積極開展自主與合作學習。教師要最大限度地關注每一個孩子(巡批、面批),學生每節課都能和教師交流,和小組內的其他同學交流。學生接納并喜歡教師,就會樂意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活躍思維,個性得到發展。
我們鼓勵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師以民主的氛圍激勵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以多元的評價激勵學生,對學生的活動和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不同表現的學生都給予不同程度的鼓勵。如此,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尊重和贊賞,自信心便會大大增強。
六、“V-I-P”課程評價
1.“V-課程”評價。
“V-課程”學習主要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實踐的方式展開,根據課程特點,遵循科學性、多樣性、拓展性的評價原則,尤其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我們采用小組互評、自主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學生的發展,即觀察學生在“V-課程”學習中發展了什么、過程表現如何、參與度及合作度怎樣,最后再看學習成果如何。在學年學習成果匯報會上,我們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對各方面表現突出的課程小組和學生給予表彰,評選出“最佳科學探究團隊”“最佳民間工藝集體”“小小軍事家”“烙畫小能手”“‘V-課程’學習最佳進步獎”等。
2.“I-課程”評價。
根據“I-課程”面向學生個體的特點,我們遵循個別化、動態性、開放性原則對他們進行評價。
“I-課程”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四種:①過程性評價,如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言行心理等方面的變化、學生的階段性成果等;②終結性評價,既可以是成果匯報,也可以采用檢測方式進行;③對教師的評價,包括課程開發力、課程領導力、課程創新力等;④對學生的評價,包括興趣愛好發展、學習成果、體驗成長、言行表現等。
3.“P-課程”評價。
根據“P-課程”基礎性的課程特點,我們主要遵循基礎性、整體性、激勵性原則對學生進行評價。
“P-課程”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四種:①過程性評價,從學生的綜合能力、體驗、感悟等方面進行評價;②終結性評價,通過實驗、考試、學生制作的作品等形式進行考核;③對教師的評價,主要從課程開發力、課程領導力、課程創新力等方面進行評價;④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從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綜合能力、體驗與感悟、心理變化等方面進行評價。
七、“V-I-P”課程實施成效
“V-I-P”課程以其豐富性、適切性、可選擇性等特點為每一位學生追夢、筑夢搭建了課程大舞臺。在“V-I-P”課程平臺的助力下,我校取得了可喜的辦學業績,學生和教師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可以說,“V-I-P”課程收獲了累累碩果。
1.“V-課程”。
例如,我們依托社區軍事資源開設的“小小軍事家”課程,其中的“神奇的密碼”“制造煙幕彈”“海軍旗語”等專題,深受“軍迷”學生的喜愛,他們不但學到了軍事知識、軍事技能,而且增強了國防意識、國家意識。該課程榮獲南京市首屆精品校本課程評比一等獎。
又如,“讓心靈去旅行”課程直指青少年中易出現的心理困惑。該課程主要以游戲、表演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體驗中,習得舒緩緊張情緒、煩惱、困惑的方法。該課程不僅深受學生喜愛,而且走出了校門,走向了外校和社區,并在南京市首屆精品校本課程評比中榮獲二等獎。
2.“I-課程”。
很多學生通過“I-課程”,收獲了成功。
例如,孟竹、孟葉倆姐妹具有田徑特長。升入我校后,學校針對她們的特長,為她倆聘請了專門教練,制定了“田徑‘I-課程’方案”。經過系統訓練,她們的田徑技能得到了顯著提升,多次在市級比賽中獲獎,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3.“P-課程”。
例如,針對目前小組合作中合作學習不充分、學生收獲少的弊端,語文組改革創新,形成了“三輪小組合作”助學策略。“三輪小組合作”助學的流程為:自主學習→本小組交流→組外交流→本小組二次交流→全班交流。它以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并做討論題的方式,避免了討論的空泛;通過三輪小組合作,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和提高;以“錦囊妙計”(學法指導單)助學,降低自學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三輪小組合作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互助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又如,數學是不少學生感到畏難的一門學科,為此,數學組以“數學筆記本”助學策略破解這一難題。他們將一般的數學筆記改造升級,開發出不同課型的“課堂筆記本”,按照“記錄→理解→運用→記憶→再運用”的順序,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生在“課堂筆記本”的幫助下,不僅學習數學的習慣越來越好,而且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課堂筆記本”無形之中成了學生自己的“數學字典”。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