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并從顯性文化建設逐步向內涵文化建設轉變。校園文化無論從哪個點出發,都應該遵循“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三大原則。在這個基礎上,學校還要以團隊建設為突破口,以各項活動的開展為抓手,去打磨、雕琢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
原則 團隊文化 育人文化
沒有文化,便沒有學校;沒有優秀的文化,也不會有卓越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凝聚力,更是一種競爭力。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那么,如何去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呢?首先,應該弄清校園文化的內涵,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校園文化是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包含觀念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在內的一種社區性群體文化,具有文化認知、價值導向、生活娛樂、精神激勵、能力培養、力量整合等功能。”這是一個廣義的定位,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校風。
“玉不琢,不成器”,校園文化如同一塊璞玉,需要精雕細琢,才能“潤物”,才能化人。
一、校園文化建設要遵循的三條原則
1.科學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的一項整體工程,它涉及面廣,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學校應精心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避免出現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局面。所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確定一個科學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核心理念是非常必要的。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致、醇和”。“精致”是我們行事的態度,對待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要做到“正氣做人、大氣做事、靈氣做學問”;“醇和”是文化建設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即建設和諧、和美的校園環境。
2.教育性原則。古人云:“百行以德為首。”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場所,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須突出教育性特點,時時、處處把握教育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潛在的導向功能。我校致力于清新雅致、整潔有序的環境營造,提倡“垃圾不落地”,校園里不設置一個垃圾箱,切實踐行“環境育人”的培養要求。學校的綠化小品、生態長廊,每天都在安安靜靜地蕩滌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如連接我校南北校區的那座橋,被取名為“益清橋”,橋名出自周敦頤名篇《愛蓮說》中的一句話“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這座橋是一處很好的育人場所,無形中給全體師生以啟發:只有保持高尚、正直的人格,才能德行遠播。
3.藝術性原則。歐文說過,“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藝術眼光,要讓學生通過學校的設施、氛圍等環境,處處受到藝術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一個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校園建筑的設計、景點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內容和諧統一,給人以爽心悅目的感覺。我校是江蘇省首批書法特色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圍繞“書法特色”,建設了碑林廣場。我們按照中國書法歷史發展的軌跡,設置了大量的名家書法石碑,為全體師生提供了欣賞、臨摹的素材。老師和同學們徜徉其間,欣賞懷素的草書、王羲之的行書、顏真卿的楷書,感受的不僅是書法技藝,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另外,我校的墻壁上沒有勵志標語,更多的是泰州美好風光的圖片、歷史文化圖片、老行當圖片、名人資料和愛家鄉的名言詩句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家鄉風土人情,感受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
二、把團隊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突破口
1.教研組文化建設。我們把教研組定性為“學習共同體”,共同體內實現觀念統一、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教研組將促進教師成長、學生學習作為終極目標,致力于打造以集體智慧、個人實踐為特征的學習組織。教研組長在思維方式上,要變被動執行為自主管理;在行為方式上,要變被動等待為主動策劃;在行動內容上,要變被動下達為主動尋找。組內教師要尋找自己的正確定位:成熟教師變個體發展為團隊輻射,要勇于在專業活動中展現風采,樂于在日常研究中輻射引領;年輕教師要善于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問題,敢于在教學研究中展示自我。教研組要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持續改進的膽氣、教育專業的底氣、追求卓越的豪氣。
2.班級文化建設。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就像金字塔一樣,最底層往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基于這個理論,班級建設就要把主人地位和權利還給學生。班主任的角色由原來的關注學生外在行為變為關注學生思想追求、價值趨向,由原來的關注個別問題學生變為關注整個班集體,由原來的關注問題的處理和解決變為關注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營造。我想可以從多方面來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比如把每個班級當成一所學校來建設,成立班級文化建設研究小組,讓任課教師參與到班集體建設活動中;每個班級都有班徽、班歌、班報;教室里分布各種各樣的版塊,諸如“優作園地”“我們的故事”“成長的足跡”“感悟經典”等,讓學生的優秀作文、成長記錄、藝術作品在這里展示,讓班級內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從而形成每個班級不同的人文氛圍。比如通過家長競聘的方式建立班級家長委員會,配合班級開展各種活動,制作連接家校的班級小報,讓家長參與到班級文化建設中,將教育的觸角伸展到家庭,形成教育的合力等等。
三、把各項活動的開展作為“育人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活動是學校生命力所在,活動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寓德育于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這種教育手段是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感染學生,使學生真正享受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想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加強校園育人文化的建設。
1.主題教育活動注重校本化。每一所學校都要有自己的德育校本課程,并努力形成特色。我校的主題教育活動主要由各年級結合自身實際,自主設計、自主開展。如二月份為文明禮貌教育月,三月份為傳統文化教育月,四月份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月,五月份為和諧感恩教育月,九月份為關愛教師教育月,十月份為愛國主題教育月等,并有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結合重大事件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月活動,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集體主義教育。
2.節日活動與德育主題“雙輪驅動”。“節日化”就是要提倡人人參與,努力充實學校的精神文化,營造和諧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我校已經形成的傳統節日是春學期舉辦的“經典誦讀節”“成長感恩節”,秋學期舉辦的“金秋合唱節”“體育節”。“節日化”主題教育活動,堅持以人為本,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展示學生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創設良好的“育人文化”環境。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編織的環境網絡。一個好的環境,在“育人文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不僅要注重學校顯性文化環境的建設,更要注重隱性文化環境的建設。近年來,我校加強了與市區、社區有關部門、單位的合作共建,充分發揮了校外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不斷健全學校的“育人文化”網絡。如面對全體家長作“成長與責任”專題教育講座、分年級召開專題家長會;組織學生舉行“緬懷英烈,尋訪校史”、“雷鋒月獻愛心,慰問福利院兒童”、“蘇浙魯豫皖”五省千名小記者相約揚州、參觀泰州醫藥城、走進“110”、“勵志北京,暢想未來”暑期夏令營等課外德育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的“育人文化”體系。
4.打造精品“社團”活動。社團活動的開展,就是要以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展示學生的青春活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校園文化向縱深發展。我校共建立了“科技社團”“體育社團”“朗誦社團”“合唱社團”“繪畫社團”“跆拳道社團”“開心農場”“十字繡社團”等50多個社團,并在此基礎上,加快了社團活動的精品化進程。2016年,我校科技社團共有22人次獲得省、市級獎項,體藝社團共有59人次獲得國家、省、市級獎項。我想社團活動真正的受益者應該是學生,學校創造社團平臺,讓全體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也正是有了一批有活力、有生長力、有影響力的社團活動,學校的文化建設才會真正走向繁榮。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簡約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開展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時代需要我們去大力建設校園文化,但是在這股吹遍大江南北的春風中,我們需要冷靜思考是創新,還是跟風。我想,校園文化建設不在“新”,而在“心”。從無到有,需要決心;從有到優,需要耐心;從優到精,需要信心。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邁出堅實的第一步,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推動它的前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讀書人要團結起來,用毅力和智慧在校園文化的堅石上,刻下卓越的痕跡。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