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環境催生了知識的更新,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本文主要從基本內容、專業內容、科技內容三個方面來探討合理地選擇與優化教學內容的方法。
關鍵詞
“互聯網+” 信息技術 教學內容 優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電腦、智能手機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寬帶入戶率高成為了E時代的典型標志。“云”“網”“端”為“互聯網+”時代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無所不在的網絡也催生了知識傳播方式的變化,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教學資源呈現開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微課平臺、課堂互動平臺讓教學充滿了靈動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幫助學生立足信息社會、培養信息素養為目標的學科,其信息容量大、知識更新周期短等特點給教學帶來很多困惑,如教材中的信息元素永遠滯后于時代發展等。幾經改版與修訂后的江蘇省初中信息技術教材,共分為三冊,包括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個,它是學生學習的資源,更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工具。下面筆者以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為例,基于“互聯網+”環境,立足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探討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優化、解讀與建構。
一、基本內容方面:精講多練,夯實基礎
信息技術教材的基本內容主要涵蓋信息的識別與獲取、信息的存儲與管理、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信息的發布與交流。各部分內容在縱向上體現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小學、初中與高中相互銜接,自然延伸;在橫向上做到了水乳交融,將軟硬件信息技術工具、信息技術原理、信息活動及相關安全、規范準則等整合于其中,為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夯實基礎。
信息技術教材的基本內容起點低、要求高,通過學習與指導,學生要能夠從“學會信息技術”向“會學信息技術”轉變。“互聯網+”時代,突出一個“快”字,無論是硬件資源還是軟件應用,更新周期短,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涌現,僅在課堂上依賴課本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角度出發,選取具有遷移性的知識進行精講多練。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收獲的遠比在“你講我練”模式下的灌輸式教學中收獲的多得多,操作、實踐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可以結合學情,融入信息元素,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與合理增刪。如“走進信息世界”“管理計算機”“走進網絡世界”等內容,完全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所處的環境,將教材中的內容有選擇地嵌入現實問題中,可以從“DIY攢機、接網入戶”等入手,搭建自主學習平臺,通過動手實踐將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再如“數據統計與分析”“應用文檔設計與制作”“圖片加工與制作”“主題網站的設計與制作”等內容,整合一款具體的軟件,將技術的文化特性與個性表達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綜合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WPS表格、WPS文字、WPS演示等與修訂前的Excel、Word、Powerpoint等是同一系列辦公處理軟件,窗口、功能都比較相似,可以重點教學一個軟件運用之后,通過類比、觸類旁通方式等讓學生自主學習另一個,真正做到“會學”。
信息技術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可以為其未來持續發展打下基礎。葉圣陶曾說:“要讓學生把知識化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夠隨時運用,教學的目的才算達到了。”針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基礎,面對“互聯網+”的技術更新,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教學中可采用“小先生制”,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即知即教”“即教即學”,讓學生感覺時時有新挑戰、新興奮點,形成良性循環。
二、專業內容方面:提升能力,興趣為主
“互聯網+”推動了軟件業的發展,具有編程能力的IT人員是軟件業的從業人員。編程,又稱為“程序設計”,是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新版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將“程序設計”作為拓展模塊,分為算法與問題解決、程序結構與設計兩部分內容,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內容,旨在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升信息處理能力。
正如馬希文教授所說,我們在研究程序設計時,可以選用一種適當的語言。教材中選擇了Visual Basic語言,簡單、易學。程序設計的目標也不是培養“小小的程序員”,而是幫助學生運用程序設計的方式思考問題。在編程教學中,傳遞程序設計的思想是關鍵。
這部分內容以入門為主,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生只要理解一些簡單的程序即可,可以對編程不作要求。由于在學生的技能比賽中出現了程序設計模塊,教師可以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對部分基礎好又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輔導,介紹一些基于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的編程方法,讓學生加深理解運用信息技術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編程方面的學習平臺,如ITbegin免費的編程教學云課堂,鼓勵學生嘗試參加各級各類信息技術比賽,為學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個性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科技內容方面:拓寬道路,重點優化
信息技術中的科技內容,指時下方興未艾的機器人、物聯網等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算法思維、信息素養等有很大的幫助。以往這部分知識是中小學生的競賽內容,現在在中小學教材中作為拓展模塊呈現,旨在普及機器人、物聯網技術,讓更多的孩子參與。
受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很多學校對科技內容的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為解決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科技內容難教的突出問題,可以多組織一些教師進行培訓,通過教學案例解析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算法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為每位教師配置arduino物聯網機器人設備,提供現場搭建物聯網和機器人實驗項目與程序編寫試驗平臺,讓參訓教師學習組裝與編程。與此相對應,要加大設備投入,一方面由財政統一解決,每個教學小組擁有一臺設備,先確保學校能把課程開設起來;另一方面通過學校自籌資金添置一些設備,保證教學的正常運轉。當然,這部分教學內容還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創建教學平臺,提供網絡免費的虛擬仿真平臺,通過虛擬實踐與實體實戰相結合,讓教學逐漸步入正軌。
“互聯網+”時代,科技內容的教學應該作為教學中的重點來開展,借助適合學生學習的機器人實驗平臺,讓學生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中初步認識電機、傳感器與傳動機構等方面的機器人技術;借助適合學生學習的物聯網簡易系統,讓學生初步感知系統和傳輸系統等物聯網核心技術。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機器人比賽、物聯網比賽,在比賽中積累知識、習得技能、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團隊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為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