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藝術的快速發展一部分歸功于物質條件的滿足,精神空缺的填補,當社會經濟達到一定程度,人們自然地對設計產生出實用之外的更多追求。當人們厭倦了快節奏、看膩了大高樓、想探一探鋼筋水泥之外的究竟時,便逐漸出現了自然生態、人文風情備受追捧的現象。人們不滿足于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走馬觀花式的旅行,而是更加渴望尋找一處與大自然極為接近的、環境宜人的地方,以回歸自然的心態去追尋陶淵明式的生活竟成了大多“城里人”心底的渴望。于是人們再也不能為標準化的模式所滿足,旅行者也不再安心于溫飽與大床,這樣的趨勢使得在過去的十幾年間,世界各地涌現出的家庭旅館急劇增加,掀起了“民宿風潮”。
一、民宿熱
這個在中國還算很是稚嫩的“舶來品”在國外已經歷史恒遠。在日本,民宿是觀光的招牌,它的起源較早并且發展相對完善,無論是在平靜的海灣,還是山谷深處,亦或是鬧市中心,都有民宿的身影。其近百年的歷史以及其富有家庭氛圍、鄉土氣息著稱,重視利用天然環境、天然資源,搭配當地特色的文化外,更是具備了娛樂、休閑等功能,讓旅行者甚至是慕名而去的住客能夠充分享受居住空間。歐洲的民宿大多是以農場輔民宿的方式呈現,比如英國是最早將農業與觀光結合的國家,因此也是以觀光農場經營民宿這種傳統方式;法國民宿的興起則是具有一些功利而不那么渾然天成,法國政府為了保存歷史文物古跡和農家生活文化,鼓勵且大力支持當地民宿保有古老農莊的原型。而中國的民宿起源是體驗鄉野生活,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城市快節奏的發展,城市中的人們在飽嘗城市生活的甜美與苦楚之間,開始更加向往鄉村的生活,而這一趨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在民宿的發展歷程中,介于家庭與賓館之間的形式為主要的模式,一向以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等來進行改造或設計;在介于家庭與賓館之間的民宿形式,民宿主人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部分民宿的規模常常視主人的居家環境而定,可以展現出主人對待生活,追求何種生活的姿態。有些民宿主人個性安居樂業,只要生活中有點新鮮有點小幸福就很滿足,這樣就很適合經營傳統的民宿,民宿建設中也能透露出主人的態度與追求。
而作為當下比較流行的旅行居住形式的民宿,則是呈現出多樣的個性,世界各地對于民宿的興起,因環境與文化生活不同而展現出不同差異,但依然脫離不了旅行者在旅行期間對于居住空間的需求,這里的需求大約是超越了居住的基本訴求。不同于傳統旅店,民宿追求讓人體驗當地人文與感受、民宿主人的情懷與服務,更加關注居住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而人們這些態度的改變,對獨特的追求,將對民宿的需求推向了更多元的變化。基于大眾選擇民宿的心理動機——逃避城市、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等等, 使得民宿的設計者也或許是民宿的主人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不僅要滿足功能需要,還要突顯設計的可圈可點之處,最不可疏忽的便是由內而外散發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風光。
二、“偽民宿”——改造、變異
與眾不同、新鮮感十足的地方民宿住宅,有依山傍水、有坐落山林、有當地建筑,有笑容可掬的老板娘……一切似乎都在以“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所構建。在臺灣,民宿眾多,也比較發達,這些民宿不僅會提供住宿,往往與住客有著很好的互動,比如在花蓮的民宿,老板會帶著住客出海打魚,這些都是民宿的附加值,居住加體驗,與旅游相結合。
然而近年來,隨著民宿風大熱,除去真正向往這種體驗的人群,又涌現出一批趁熱盲目“跟風”的群眾,他們整齊劃一,像是約好了似的,在獵奇心態作祟下競相體驗。隨著這一類受眾——獵奇、消費、高端等需求的出現,質樸的民宿主人開始膨脹,不再以分享自我生活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小生意,開始關注起那些盲目跟風的受眾,致使本該萬分“接地氣”的民宿開始有了新的變化。這些失去自我的民宿開始擯棄該有的原生態,開始改造,追求洋氣、高端,卻少了應有的自然美好,逐漸失去了民宿的意義,開始變味。它們將原本用來講述自家“故事”的環境徹底改造成迎合“城里人”本該擁有的口味。看著白熾燈籠罩下的大堂,頗有點現代化意味的房間,整潔素凈的白床單,以及規整冰冷的房內裝修,簡單劃一的空間分割方式……總有種熟悉但疏離的感覺,仿佛又到了出差在外,拎著公文包入住,倒頭就睡的城里賓館,是鄉間里依山傍水的——“賓館”。
樹大招風,這恐怕得“歸功于”民宿的過分流行,正因為它的“熱”逐漸招引了同類型行業的覬覦,在這個消費社會中,能夠吸引消費者、吸引消費資金時常成為被追捧的方向。因此城市里不少的快捷酒店、青年旅舍甚至星級酒店都開始向“民宿”看齊,爭相想要搭上“民宿”這條大船,他們用一些刻意的改造使自己冠上了“民宿”的美稱,導致諸多民宿與其他同類型住宿行業的差異越來越小,這就大大遠離了民宿的初衷。而酒店的運營者策劃了這場“我是民宿” 的陰謀。他們從改造酒店賓館的外形開始,可能是黑白灰的素色墻體組合而成的徽派建筑,圍上一圈花草;入內,看到昏黃的燈光下穿著中式服飾的接待,輕聲細語,房間內的花雕床太亮太滑總像是油漆還未干,精細的雕工怕是造價不菲,是否用力過猛?空間內整齊劃一的格局雖還是少許透露著賓館的氣息,卻被用木頭板搭成的內頂,木頭板做的背景墻所緩解……這樣一個建筑在高樓大廈中頗有點鶴立雞群的感覺,自然是會吸引人,也難怪你能在車水馬龍的大道兩旁也找到所謂“民宿”的“熟悉的感覺”。民宿的本質,本應該是利用民居改建、保持當地民居風格,彰顯地域人文特色,具有當地民俗民風個性。然而這樣的商業化模式抹殺其本質,費盡心思招引來的人群能否為這城市里車水馬龍間的——“民宿”留下,怕是日久見人心。
三、資本入注
有時間的地方就有記憶,有記憶的地方就有歷史,有歷史的地方就有懷舊,有懷舊的地方就有復古。這是作為人們追求民宿生活的另一支撐,只因復古的情懷作為一種普遍的情緒,無處不在,由此可見,人們本身對懷舊復古的追求不言而喻,這也就解釋了一些住客在旅居之中選擇民宿、一些設計師以舊物改造民宿。傳統民宿的主人是房屋主人、當地農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酒店經營者和管理者,而是民宿服務的提供者、鄉村生活的分享者,無論是“老板”,還是“老板娘”,都應擔當著這樣的角色。
“民宿是必須規模化才能有收益的行業,這就意味著需要大量資本運作。”這個在中國相對稚嫩的行業,近些的年發展實在有些迅猛,不可阻擋之勢頭。這都是借了大批投資者之力,投資者們也選擇跟風,看好民宿行業,于是豪擲資本入注,投資建造起了一個又一個的 “豪華民宿”項目,將民宿的配置強行拉高,各種商業模式,各種高端貴氣的設計,硬件設施的堆積,豪華裝修等等,將民宿做出了星級酒店的規格。在深圳竟有個投資者推出了有100多個房間的民宿,還有更多的星級酒店進入了莫干山,甚至有很多民宿的造價已經超過500萬,還有國外設計師團隊加盟。這樣強大的條件下,造出的“民宿” 可還是原來那個小而美的“民宿”?在2016年5月31日結束的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上,有共計30個項目在大會當場完成簽約,總投資60億元。這么龐大的數額,是要做房地產還是做民宿?我們追尋的情懷呢?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民宿?當下,民宿之所以受到部分年輕消費者、家庭消費者和中產階級消費者的青睞,正是因為在民宿可以享受到一種有情懷、有個性、有家有園、有歸屬感的體驗。
在世界各地興起的風格多樣的民宿正改變著旅者甚至是大眾對于入宿的追求。前段時間播出的綜藝節目《親愛的客棧》正是以經營客棧為背景展開,這讓我們看到民宿的發展熱潮,久久并未褪去,甚至將會延續。民宿的發展,未來將會走向何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