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運動產生的階級背景
社會由不同的階級組成,階級變化主要表現在統治者選才任官方式的改變。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下,經濟上的變動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下層寒士不斷強大后,對上層階級獨攬大權的挑戰。上層階級試圖壟斷統治的狀態與下層階級不滿于被奴役狀態的斗爭,是下層階級不斷崛起,已經開始威脅上層階級的統治,以至于上層階級不得不與下層階級妥協以維護自己的統治。
隋朝建立之初就選才任官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建立了科舉制度,為下層寒士提供了晉升的途徑。同時,隋文帝為了鞏固統治對收復的就貴族進行打壓,客觀上抑制了六朝以來煊赫的門閥士族。科舉制度在中國綿延了1300余年,成為寒門弟子進入權利核心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就此,在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中可見歷代階級斗爭的狀況。而唐朝承襲隋朝階級斗爭的成果,科舉制度不斷改善,最終形成了較為廣泛的統治階級——“以皇族地主為中心,廣泛包括親貴功臣、門閥士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侶地主等地主階級各階層的品級聯合統治?!边@是隋末農民起義斗爭的結果,是隋朝統治階級打壓江淮地區貴族的結果,反映了統治階級要求擴大統治基礎以鞏固統治的要求,也是“一批靠兼并起家的‘近代新門’”在經濟上崛起后要求相應的政治地位的反映。
二、唐代階級變化對古文運動的影響
(一)階級的變化促使古文運動雛形的形成
孫昌武在《唐代文學運動通論》中提到了階級變化的兩個表現,其一“輕閥閱、重科舉”,重科舉一方面反映在當時的官員以出身進士為榮,而且往往宰輔出身自進士,可見進士科成為朝廷選官任人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科舉作為調節階級關系的重要手段的同時,也是選拔輔佐治理國家官吏的重要方式,朝廷希望通過科舉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所以在唐王朝日益衰敗的情況下,許多文人都提出對科舉進行改革?!鞍彩分畞y”之后,文人依然以“文章關乎治亂”的觀點將禍亂的原因歸結為文章的浮侈,進而認為“以詩賦取士”正是對創作“浮侈文章”的大力宣揚,故而推及科舉取士的弊端,要求進行改革。
其二孫昌武認為階級關系的變化還表現在“輕經術、重文章”,與科舉越來越重視進士科相比,明經科不再受到重視,因為明經大多考察的是章句經學,重背誦功底,與現實需要的經世致用背道而馳。而“章句經學是門閥士族的理論武器,是衡量等級身份的一個標準,也是門閥子弟的必要素養?!彼悦鹘浀乃ヂ湟欢ǔ潭壬洗驌袅碎T閥士族,而明經又是下層寒士晉升的一條途徑,本身就是對門閥士族的有力抨擊。隨著經術的衰落,文章逐漸興起。
在“輕閥閱、重科舉,輕經術、重文章”的普遍情況下,下層寒士不再被排斥在權力的核心之外,成為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面對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之后的衰敗,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張,文學就作為實現其政治主張的有效手段不斷變革,反映在文學上就產生了古文運動,這也就形成了古文運動的雛形。
(二)唐代階級關系的變化促進古文運動的發展
社會普遍重視科舉,不僅官員以進士出身為榮,而且下層寒士也可以憑借自身才學入仕,這就使大量有識之士得以參與國家治理?!鞍彩分畞y”之后的唐王朝,在經濟上遭受了巨大的創傷,雖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距盛唐已相差甚遠。在政治上,帝王的權利受到藩鎮以及宦官權力的制約,對全國的控制力明顯下降,看似大一統的唐王朝,早已支離破碎。在嚴峻的形勢下,涌現出一批以地主知識分子為主導的永貞革新。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以及軍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反映在文學上就體現在古文運動的開展——既重視“文以明道”,將儒學與治國相結合,將古文作為其政治革新的手段,同時也重視文章自身文學特性用來抒情言志,表達自身的困頓。他們企圖以新銳的革新重建唐王朝的輝煌,然而,永貞革新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宣告失敗,興起的知識分子也被徹底打散,被貶謫到窮鄉僻壤之處。那些被逐出權力核心的知識分子,依然懷揣著振新王朝的愿望,也只能致力于古文運動,在揭露社會的不滿的同時,發泄自身坎凜的遭際,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促進了古文運動的發展。
三、古文運動對唐代階級變化的影響
(一)“明道”觀念對階級的影響
科舉作為選拔人才的 一條有效途徑,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即根據時代的要求,科舉考試的內容在不斷發生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唐王朝越來越重視儒學的現實意義,反映在科舉選拔上,就涉及到科舉考試項目的改革。認為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文章的“浮侈”,進一步就歸結為科舉取士的弊端——詩賦的脫離現實,無法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但是僅僅改革科舉取士的方式,并未正真觸及儒學的實用,也就未能真正找到“明道”的切實內涵。就這一問題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也在著作中闡釋了自己的看法,他們“他們否定·····文關興衰的舊說,將國平天下的關健歸結于修身正心、得人進賢,并提出了不論貴踐、唯問賢愚的取士原則?!痹趯嵺`上就表現在韓愈、柳宗元等憑借自己顯人的地位為受教于其門下的士子通榜,為下層知識分子提供入仕的途徑。
(二)行卷對階級的影響
文人大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們往往選擇入仕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婆e制度經過武后時期的改革,發展到中唐時期,已經成為下層寒士入仕的主要途徑。進士成為科舉的主要科目,其中,進士得第與否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進士科的內容;其二是行卷,因為知貢無法就一篇文章判斷舉子的優劣,所以行卷顯得更為重要。韓愈和柳宗元在文壇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后,成為顯人,他們可以間接甚至直接決定舉子的登第與否。加之他們喜歡提攜后進,許多后進都“才踴躍地接受其文學主張,并且積極地寫出符合于這種主張的作品,獻給他們,以求知己”,韓愈等人則借行卷提攜后進之便,推行其文學主張。在客觀上,行卷為相當一部分持有相同文學主張的文人提供了入仕的門徑;為他們形成有組織,有領導的文學運動提供了便利;同時韓柳等人的提攜為寒士提供了庇護,成為古文運動有力支持者的這些知識分子,不僅在文學而且在政治上都凝聚在一起。知識分子階層不但在文壇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政治上也以“文以明道”占據了社會的主流,這一階級不斷壯大,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作者簡介:
李景暾(1994—),女,漢,山西省壽陽縣,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