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進一步提升紀念館藏品利用率,促進我國紀念館事業可持續發展進程,提出了有效處理藏品保護與利用之間關系的建議。文章首先淺談紀念館藏品展陳的保護意義,其次對紀念館藏品在展陳利用中應注意的事項進行分條闡述,最后對紀念館藏品在展陳利用中保護效果差以及安全系數偏低的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紀念館;藏品;展陳利用;保護問題;措施探究
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紀念館事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這種大發展的情景下,國內不同規模紀念館之間以及本館展覽活動持續進行,館藏品的利用率也有相應提升[1]。有效處理好藏品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是當代紀念館工作人員面對的共性問題,基于此本文進行詳細探究。
1紀念館藏品展陳的保護意義
陳展是紀念館展示本館特色,宣揚本館有關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人物的主要渠道,藏品是紀念館展陳展示的物質媒介與要素,對其實施有效保護措施,確保藏品在各展陳中的安全性,對紀念館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故此,在利用紀念館藏品的過程中,相關人員一定要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中的相關內容,將藏品保護工作放置在主導地位,對處于“危難”之中的藏品進行及時搶救,不斷提升藏品文物資源利用的合理性,重視與加強相關管理辦法的實施。
2紀念館藏品在展陳利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2.1構建良好的展陳條件
藏品是紀念館中各項業務開展與運行的基礎條件,溫度、濕度、毒害氣體污染、光線照射,蟲、鼠害等多種因素均會對其安全性與壽命產生影響,而上述因素通常不會“單槍匹馬”的將破壞作用發揮出來。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上述不同因素之間存在關聯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而對紀念館藏品的展陳效果造成負面影響。例如,最近幾年中,現代紀念館的展陳活動主要以有機制品為主,泛織品、紙制品和油畫、國畫等藝術品均是典型代表[2]。上述展品對環境溫濕度以及潔凈度均表現出超強的敏感性,在紀念館工作人員沒有給予這方面一定重視,尚未樹立安全防護意識,若以上展品在缺乏防護措施下進行長時間展示,將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部分泛織品顏色變淺,出現里外“陰陽臉”;部分紙制品泛黃以及質地變脆,油墨痕跡逐漸消退等;還有一些展品表面布滿了灰塵,發生霉變,出現了極為嚴重的質量問題。故此,不管紀念館進行本館還是其他形式的展陳,均要重視與加強對展覽環境條件的管理,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規劃展柜與環境,展柜、展具等物件均要進行全面消毒、除塵、除蟲處理;應對展陳環境的溫濕度、光照以及大氣環境嚴格把關,以免藏品材質發生惡性改變,通常展陳環境溫度動機≥10℃,夏季≤26℃;結合文物類型對濕度、光照以及大氣環境進行管理。例如金銀器、古錢幣的相抵濕度為40~50%,膠片、底片相對濕度為45~50%,普通動植物標本的相對濕度為40~60%。
2.2不斷提升展陳人員的業務素質
在藏品展陳過程中,很可能由于展廳工作人員對藏品保護要求與保管工作流程、規范缺乏全面掌握,以致藏品在展陳中的自然與人為損壞率長期居高不下。故此,協助展廳工作人員樹立藏品保護意識,鼓勵展廳工作人員和保管員交流實踐經驗,并加強合作,重視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學習,進而實現提升展廳工作人員整體業務素質的目標。
2.3加大對展廳的巡視力度
具體是建設展陳信息記錄體制,并嚴格實施。在具體展覽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有計劃的對展廳環境與被展陳的藏品進行巡檢,給予“敏感類”藏品一定重視,實施對其進行檢測,明確其發生的微小變化,若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糾正與處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文物損失。
3紀念館藏品在展陳利用中應對安全與保護問題的辦法
紀念館不僅要進行本館展覽活動,舉辦交流展覽也是其主要業務之一,怎樣提升藏品在交流期間的安全性,發揮保護工作開展的價值等問題,已經受到國內紀念館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筆者總結長期的實踐經驗,認為在交流展陳活動中,藏品的保護工作還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3.1建設健全交流展陳的合同體制,明確雙方的義務和責任:在交流展陳中,可能會跨館、跨地區、甚至跨國,那么為有效維護參館的合法權益,明確彼此的義務是基礎,其在維護藏品展陳期間安全性、規避展陳活動中各種法律風險和不可抵御的意外風險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極為顯著的。這就需在交流展陳活動開展之前,合作各方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簽署展陳合同,合同內容以展覽、運輸、保險、文物借用、知識產權等為主,雙方代表一定要詳讀合同條款內容,一定要確認與簽字,以免后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3]。
3.2科學包裝,使藏品安全性得到基礎性保障:包裝是一項技術性工作,為有效維護交流展陳活動運行的安全性,應預防藏品在搬運中產生問題,應聘用專業技術人員采用堅固、防潮、防震的包裝物進行包裝,上述操作結束后,需加蓋條,沒有抵達目的地嚴禁開啟。
3.3加強交接工作:用于交流展陳的文物送至目的前,保管員一定要按照文物清單對展品一一檢查,記錄與文物完損相關信息,以免在布展環節產生突發事件,導致文物損傷。出庫交接工作也應給予一定重視,嚴格辦理出庫交接手續,可由保管員隨行。文物抵達目的地后,需嚴格依照交流展陳合同落實相關操作,,可自己布展也可由合作方相關人員布展。點交完成后各方交接人和接收單位的代表要在《展品名錄》上簽字。
結束語:
紀念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遺跡、遺物為載體,實現有效傳播相關歷史知識、繼承與發揚前人優秀精神,向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與革命傳統教育。通過本文論述的內容,對紀念館藏品在展陳利用中的保護措施實施意義與相關辦法有所掌握,希望對紀念館藏品保護工作的進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程.淺析人物紀念館藏品價值的挖掘與實現——以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為例[J].世紀橋,2018(02):85-87.
[2]李震宇.地方性革命紀念館藏品征集的幾個問題及工作思路探析[J].世紀橋,2015(11):18-19.
[3]戚華屏.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淺析在革命紀念館講解中如何利用“藏品說話”[J].黑龍江史志,2015(09):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