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現代設計產生和發展以來,中國傳統工藝面臨著繼承與發展的難題,在保持文化傳承且具有現代審美上陷入困境。本文以傳統工藝中的漆藝為例來進行探討,從漆藝發展歷程和材料特點來分析,研究漆藝與現代生活器皿結合的可能,在使用傳統工藝手法的同時結合現代生活方式,制造出有現代氣息、符合生活功用的漆器。
關鍵詞:傳統漆藝;生活器皿;現代設計;日本漆器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傳統手工藝受到社會改造的摧毀,幾十年間很多傳統行業失去發展機會,手工藝人面臨危機。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前者講究取材、工藝程序、手頭功夫,后者講求效率和成本,但并不是二者取其一的關系,在多年來的社會發展中,我們沒有處理好這樣的關系,造成了國內整體設計風格傾向不明顯,被國際上冠以山寨之名。對于此,我們該深思,如何讓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國傳統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突顯價值。
傳統工藝,是農業文明下的產物,取自天然材料,通過先人經驗得出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是千百年歷史智慧的結晶,它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古人在造物功用方面的思考。根據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陶瓷,木刻,漆器,玉器,竹編等,在大的材料分類中又有小分科,如:陶瓷根據加工溫度和陶土不同又分為粗陶,細陶,半瓷器,瓷器。這種大分類中的小分科體現了工藝文化的細致,也代表了曾經的輝煌。
大漆,作為傳統工藝中的一種,又名“桼”,取自漆樹,專指漆樹上分泌的汁液,劃破漆樹流下來的白色液體即漆液,早在七千年前,古人就開始使用這種優質的天然涂料了。據《韓非子十過篇》記載:“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以此可見,舜禹期間已經開始使用漆器。
根據王琥老師《中國傳統器具設計研究》的分析,漆藝歷經了五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新舊石器交替到西周時期,漆液從作為粘合劑使用到以本色和黑紅色漆髹涂,再發展到對胎骨進行封固后再髹飾;第二階段,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是漆工藝全面發展、高度繁榮的黃金時期,漆工藝的應用涵蓋了日常生活所有的器物,漆器已取代青銅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為常見的器物,制胎技術已趨完善,能熬制出各種間色和冷色,工匠的發揮空間大,因而藝術成就非常之高;第三階段,晉、北魏、東晉、隋時期,這四百年間戰亂頻繁,漆器難逃厄運,留存下來的工藝品尚少;第四階段,唐、五代、兩宋時期,經過多年的戰亂,唐的漆工藝應用范圍大不如前,到宋代又是一個繁榮的時期,漆工藝技術已趨成熟與完善,達到了中國傳統漆器的頂峰;第五階段,元、明、清時期,人們對漆工藝本身特點的把握已淡化, 趣味已發生重大變異,漆液被重新作為粘合劑和保護膜來使用。
從漆的發展歷史來看,明清時期漆工藝在中國已經開始衰落。相反,現代的日本漆器卻有很好的繼承與發展,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明朝文震享在寫《長物志》時寫到,無論家居,器皿還是文具,涉及漆物的,首推倭制。不是稱贊其“古雅精麗”,就是贊嘆其“奇巧絕倫”。歐洲人稱漆器為“Japan”,可見日本漆藝的地位之高。位于日本北陸的能登半島——輪島,由于被山海環繞,地域之利造成了此處擁有豐富的資源“硅藻化石”。當地人用此燒成獨特的“硅藻土”粉末,以這種粉末混合天然漆液,在器物的成型階段起“地粉”的作用,這樣的制作方法在器物的成型期間很多細小的紋洞會被堵住,器物的堅硬度會被相應的提高,并且還達到了其他漆工藝品無法達到的隔熱功能。此外,輪島漆工藝具有100個環節以上的工藝制作流程也是其工藝精美秘訣之一。“輪島涂”漆器與中國漆器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在一些制作工藝方面,“輪島涂”漆器確實借鑒了中國漆器的特點。比如,中國現在可能已經失傳的戧金法傳入日本后,經過改良成為后來“輪島涂”漆器中常用的“蒔繪”,具體是指在漆器上雕刻花紋和圖樣,將金粉或金箔嵌入。還有,“蒔繪”需要用到的筆,是規格很高的,這種筆的制造方法也是從中國流傳而來的。有研究表明,“輪島涂”漆器距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由于其產生的地理位置,應該說它是間接接受了中國漆器的影響。
例如喜多俊之先生1986年設計的石川縣輪島漆器,共有五個不同大小組合的漆器,分開可做不同用途的器皿,疊放起來也可以完全容納,不浪費空間,不同大小的器皿可以分別用來盛放不同的物品,很好的將現代生活習慣融入到傳統工藝的設計中。這跟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日本人注重生活的儀式感。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都嘟》中有這么一段文,“在生活中對人有敬意,對物也要有敬意。日本人是對物有敬意的,這種敬意體現在方方面面,他們的商品精致、到位、不奢華,不弄那些沒用的東西。我在日本買的紅漆筷子,那個漆的感受,讓人回味好久。一雙筷子,為什么做得讓你愛不釋手呢?” 增村紀一郎不止一次說過,傳統漆工藝的研磨技術甚至直接影響到了照相機的鏡頭的制作工藝, 以及電腦集成線路組裝等高科技相關產業技術工人的敬業意識。這對于我國的傳統工藝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是一種啟示。反觀國人,早就沒有在用漆器了,因為瓷器更廉價更好制造。多數的中國窮人在數千年的歲月里,用的一直是泥陶碗。更有甚者,一輩子只能擁有一只上釉的陶碗。就像魯迅筆下的乞丐,碗摔碎了,必須得花錢去找匠人鑲釘子焗碗,不然他買不起新的。但陶器和漆器的差別有多大呢?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潤一郎比較陶器和漆器時說過一段話:“食器之中,陶器雖不差,但陶器并無漆器之陰翳、深味;手觸陶器,覺其重、冷,而且傳熱快,盛熱質物是不便的,又有叮叮之響聲。漆器給手的感覺卻是輕、柔,近耳旁亦幾不出聲;我手捧盛湯的漆碗時,掌中承受湯之重量與溫暖的感覺,甚感歡喜,正如支撐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的肉體。”這段話可以代表日本人對漆器的感受和認識。
近幾年國家對非遺文化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設計從業者對傳統工藝的了解,出現了很多文創產品,很好的結合了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以及現代材料和現代生活方式。
不僅是中國和日本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有保護政策,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傳統文化保護都是重要的課題,英國現存有不少中國和日本的漆器,其中僅僅是需要修復的日本漆器就多達20多萬件。這樣的數字說明英國對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視。而保護的其中之一的方式,就是讓傳統工藝以生活用品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生活中,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例如,漆碗,漆筷,漆手鐲,漆戒指,漆茶具,漆耳墜,漆項鏈,甚至大漆手機殼,大漆杯墊,大漆煙灰缸等等與現代生活掛鉤且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到創意融入生活,改變大漆的陳舊表達方式,從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發,可以全部髹飾大漆,也可以部分髹涂大漆。例如日本的堆漆首飾,表達方式很現代,只用撞色裝飾,并沒有采取傳統的描繪,變涂等技法,簡潔而時尚,完全符合現代審美。
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完全可以將大漆作為一種材料運用在生活器皿中,或點綴或主角,更多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發現。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踐行在產品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