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的理論界和學術界普遍存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等同起來的現象,這給人們的認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著重突出的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應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更突出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過程的理論成果。本文從時間、內涵、特征等方面比較了二者的差異,同時指出,這二者之間又有著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邏輯關系,我們看待其要持辯證統一的正確態度。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比較分析
一、兩者概念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特定概念被人們所認知可以追溯到1938年10月14日,毛主席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和任務。他指出: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需解決的問題。”①在這里,他已經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闡述的非常清楚。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一經提出就比較完整,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念的提出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現有的文獻資料顯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念的提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42年7月1日,朱德首次提出并使用了“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理論”這一概念,他說:“今天我們黨已經積累下了豐富的斗爭經驗,正確的掌握了馬列主義的理論,并且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創造了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化的馬列主義的理論。”同一年的11月10日,鄧小平又提出并使用了“中國化的馬列主義”這一概念。1944年2月17日,彭真在講到整風運動的實質時,提出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明確提出并使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是1945年5月,劉少奇在大會上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他指出:“中國共產黨產生以來,產生了、發展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正確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發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②
從時間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早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而最早把二者有機聯系起來并同時使用的是劉少奇在中共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報告中,這二者都存在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依據中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提出的不同概念,彰顯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
二、兩者概念的內在邏輯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者概念雖然有所不同但又有著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形象一點的說,可以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作是珍珠項鏈中的線,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看作是線上的珍珠,沿著馬克思主義這條線,不斷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珠。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標志。③
在這里,可以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括為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定義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理論形態,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基礎,離開這一進程就不能說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理論淵源、歷史條件和實踐基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又會促進和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成果之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得發展,從而不斷豐富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使其永久迸發活力。
三、兩者概念的特征比較分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一個不斷探索的動態過程。我將其大概歸納為六個方面:科學性、實踐性、求真性、人民性、務實性、開拓性。這是一個具有中國國情,以人民群眾為中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的過程。與此相對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理論成果,除了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這些一脈相承的理論成果還彰顯著真理性、指導性、民族性、前瞻性、傳承性、創新性的特征。
實踐證明,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形態,是關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所以,我們應當科學地看待兩者的辯證關系,既不能將兩者完全等同起來,也不能將兩者相互割裂,要辯證統一地正確看待這個有機體。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論新階段[J].解放,1938(57).
[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秋石.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J].求是,2002(4).
[4]夏東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規律與歷程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劉璐瑤(1994—)女,漢,河南,蘇州大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王紅怡(1993—)女,漢,安徽,蘇州大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