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胡與小提琴,一件源自中國,一件來自西方。實際它的流傳范圍要寬廣得多,雖然這兩件樂器同屬弦樂之范疇,但由東西方各自民族、社會、經濟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因此在發展進程中也就必然存在著各自的特點。
關鍵詞:二胡;小提琴;移植曲目
所謂洋曲中奏,即用中國樂器演奏西洋樂曲。此舉為誰人所創已無從考證。就二胡來說,由于我國現代歷史發展的巧合,劉天華先生學習過小提琴,劉天華先生在革新二胡的過程中借鑒了小提琴的某些演奏技法、弓、指法與記譜法,雖然并未聽過他用二胡演奏西洋樂曲,但從他創作的“悲歌”“獨弦操”等樂曲的旋律動機和演奏技法上看,這些樂曲的創作明顯受到西方音樂作品以及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影響,為二胡的發展拓展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如果僅從二胡曲目的創作來看,應該可以斷定,他可謂是將二胡曲目洋曲中奏的祖師爺。事實上,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國家提倡“洋為中用”的藝術原則﹐使得二胡在學習、借鑒小提琴以及西方音樂藝術的基礎上發展神速:除對于二胡演奏技巧與表現力外,對二胡作品的創作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胡與小提琴本有許多相似之處,故難怪人們常將此兩件樂器相提并論或互做比較。盡管它們各自擁有截然迥異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但這種差異對現代人來說并非不可跨越的,尤其對欣賞者而言。作為中國弓弦樂器發展的代表率先將小提琴曲移植于二胡演奏,從而促進二胡的演奏藝術不斷提升,二胡的演奏技術也隨之不斷革新,二胡演奏家是最開始成為移植為二胡曲的人,初衷是期望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二胡也能演奏高難度的小提琴名曲。
近現代移植的二胡曲目自《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 、《引子與塔蘭泰拉》以及由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吳大江先生改編為高胡與二胡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段啟誠先生移植的肖邦鋼琴作品《降E大調夜曲》和柴可夫斯基作品《如歌的行板》等等。這些各具風格的小提琴曲目經過移調、指法轉換,演奏技法的模仿均順利的完成了在二胡上的演奏,也實可謂之中國弓弦樂器又一里程碑的創新,一方面擴大了二胡的藝術表現視野,同時也積累的適合于二胡演奏上別有韻味的曲目。
如何在二胡上較好的完成移植曲目的演奏技巧以及對西方音樂的作品理解和表現呢。首先,在二胡的演奏訓練上,只要稍具資質而又通過學習小提琴等西方古典樂器的基本訓練方法,特別是節奏的訓練,速度的準確性以及對二胡傳統揉弦等左手演奏技巧的適當改變,如此同時掌握西樂中奏亦并非想象般困難。如果音域適合,將自己熟悉的小提琴曲移植于二胡演奏,當然也必須將演奏小提琴的基本演奏規范和音樂律動感,包括演奏技巧的發揮以及音樂表現一并移植于二胡,常能獲得一新耳目和出其不意之效,這對拓展二胡曲目、豐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及加強表現力無疑有助。
移植曲目為二胡之國樂演奏的效果是否理想,關鍵取決于移植改編者和演奏者之功力。過往大不乏有成功之例子:合奏曲如彭修文先生改編的《圖畫展覧會》,獨奏曲如薩拉沙蒂的《流浪人之歌》、《卡門幻想曲》等。所謂成功乃是指這些作品用二胡演奏的效果雖不致達到亂真之地步,然至少予人以突如其來的嶄新感受,尤其對熟悉這些西方作品的聽眾而言,更具不可想象的新奇色彩。然而移植西洋曲目運用到中國傳統民族弓弦樂器中的演奏,其更深的意義卻在于它為中樂的演奏——無論是技巧的提煉或是音樂表達的深度與廣度,皆拓展出更寬闊的時空,開發出更豐富的潛能。
在一場傳統中樂的演奏中,偶而來一兩首洋曲中奏對情緒和效果、色彩興風格均可能起到調劑的作用,就像餐后的甜品﹐尤其在中西文化交匯的時代,西方音樂作品在國樂演奏中,出本身的技巧與音樂獨特魅力以外,更具有一定的市場鮮活力。洋曲中奏對于中樂的發展來說并非必然的方向,展示民族的文化精神才是中樂發展的唯一途徑,民族音樂如脫離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和音樂傳統必將喪失其生命力。因為洋曲中奏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并不具備太高的藝術價值和創造性.況且這種“復制”大多無法真正體現原版的風 貌與水平。
也有人對洋曲中奏始終采取抵制的態度 : 無論如何都覺得不倫不類、無法接受。這或許出于對傅統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興情感,為保護傳統不遭“破壞”的一種自衛,又或是因為個人的喜惡。不管怎樣,藝術較人類具有更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歷史終將見證一切。故洋曲中奏是優是劣勿需過早論斷,重要的倒是不可在藝術的園地中自設禁地與障礙。
胡琴可以勝任任何形式和風格的作品,然而能夠經歷時間和聽眾反復考驗的曲目優秀作品實在太少了,任何對音樂表演的嘗試都必須建立在充分認識樂器的形制與長短之弊上,并且用新的發展來呈現對傳統的充分認識和尊重。但愿新的二胡移植作品能夠給作曲家對胡琴的種類以及性格有一點點提示,來日對胡琴音樂的創作激發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問世。中國的弓弦樂器太豐富了,許多傳統的民間樂曲都十分優美,民族弓弦樂器如果脫離的傳統那么必將喪失生命力,它的光彩常常閃耀在原始而傳統的演奏之中,繼而經過流變與開拓獲取更加新生的魅力。將西方古典小提琴名曲改編到兩根弦的二胡上演奏,這種形式的嘗試是為二胡的演奏技藝增添一種神乎奇跡的色彩,借助不同語言的色彩,將弦樂的共性和特性灌注到胡琴的共鳴箱中,技術的成功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通過演奏難度的提高,將對胡琴演奏一絲不茍的態度和豐富動人的樂感表達才是中西音樂結合的關鍵所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習慣在有意無意間以二胡與小提琴作比較,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二胡與小提琴都各自有其各自的藝術魅力,應當讓它們都繼往昔的光輝,循自然之軌跡而開創燦爛的未來。
推薦書目:
段啟誠著,《二胡新作與移植名曲》
孫凰著,《二胡演奏技巧高效訓練》
參考文獻:
[1]段啟誠.二胡新作與移植名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2]孫凰.二胡演奏技巧高效訓練[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
[3]王永德二胡工作室.高韶青二胡作品選[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劉雅蘭(1985.05—),女,四川成都人,學歷:研究生,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現有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樂演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