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觀在我國的長期法制建設中,有著引導性的作用。法律法制建設對于國家來講,直接聯系著國家的發展,本文將從法律制度進化論的視角,對歷史發展視野下的法律法制民族局限性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普適性法律制度建構的標準進一步證實,逐步理清法哲中人們真正困擾的問題,按照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幫助法學科學的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促進我國民事立法上的理論觀點成立。
關鍵詞:歷史發展;法律制度;民族局限性
在17至18世紀中,自然哲學家對法律的建設主要關心的內容是法律的目的和意圖,他們追求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原則,這些內容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候達到了頂峰,推動了整個歐洲進行反對大革命的改革,同時,也對法律的理性、意圖和社會目的進行深刻的探究,而法律制度民族局限性這一說法,則是著名法理學家博登海默對歷史學派的著名論斷做出的評價,其認為在法律制度的制定中,如果能夠超出一個民族性質的法律,并且適用于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那么這一制度的確立就是服務于國家經濟和社會需要的良性法律。
一、民族局限性在法律進化論視角下的難題
(一)法律進化論動力的辯證分析
歷史法學派在進行法律研究的時候,將法律的進化發展和民族聯系在一起,將其真正的根源建設在民族的普遍信念中,把習慣和民族的共同意識作為建設法律的基礎,這一法律的實施的時候,代表的是一個民族的語言構成和舉止,對民族精神高度認可,認為法律發展的懂事和民族精神有著直接的聯系,人的意志與法的發展過程沒有太多的聯系,這就表示,在立法的時候,只能在民族共同出現某種行為或語言舉止的時候,才可以進行立法,而立法者沒有權利進行法律的修改,正如語言和文化也不能被隨意修改一樣[1]。這樣一來,立法者所代表的就是民族精神的守護者,幫助人們發現民族意識中存在的內容。
通過以上的論斷,能夠明顯的看出,這樣的法律制定將人的理性完全隔離,將民族精神的抽象性作為立法的根本,法律必須隨著民族的強大而強大,如果長期這樣發展下去,法律會因為民族性的消亡而衰敗,民族也會因為法律的民族局限性而出現逆向發展,與積極的發展形勢完全違背。這種法律和普遍適用的法律相比,完全無法將政治、經濟、文化、和人的理性聯系在一起,如同中國古代時,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制度的消亡一樣,終究會被新的歷史發展所取代。也能夠反向解釋,為什么羅馬法在古代社會衰落了幾個世紀之后,依然能夠在嶄新的不同文明中復興;德國的法律制度在日本移植之后,依舊得以發展。
(二)民族精神式的法律進化發展
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形成屬于民族特性的傳統和習慣,這些習慣和傳統對于本民族的人們來講,完全能夠適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逐漸形成法律,但是,這種法律的內涵需要建立在對民族傳統的深入研究中,才能理解法律的內容和意義,這就代表,民族的發展和法律的發展是共同的[2],民族的統一看法就是最為公正和正義的法律內容。因而,歷史法學派也將超越民族局限性的的法律視為不可能出現的法律形勢,承認了民族內部的精神價值和實踐價值,這樣在民族精神完美進化的同時,法律也會逐漸的完善,并且趨于一個真正偉大的法律制度。
二、法哲基礎的形而上學性
(一)形而上學法律觀的非純粹性
在形而上學的法律觀中,歷史法學派的法律創建思路是不徹底的形而上學,其在實踐上的經驗和實證之力構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方式是違背了事實背后的終極原因的探索原則,對于法律的認知僅停留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經驗世界的角度判斷衡量的法律內涵。而歷史法學的形而上學有著突出顯著的特征[3],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和經驗主義的哲學觀存在著不同的優勢,但卻無法科學性的指示人們完全認識真理,可是其存在的短暫性又能夠幫助人們認識更多的真理,幫助人們從有益的方向認識法律的普遍性,形成人類的普通認識論,歷史法學家在反對自然法學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又從不同的方面強調了理性應從遙遠的傳統中獲取觀念。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將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矛盾在法律進化中放大,導致法律的真理之路舉步維艱,所以,這種保守的、封閉的歷史觀念,會將人類引入無理性、無道德的法中,懷疑和排斥法律和人類理性認知的真理,決定了民族局限性下的法律制度的消極結局。
(二)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念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法律進化哲學,是將政治經濟學形而上學的徹底批判作為構建法律的基礎,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支持下,將法律總結為上層建筑,即經濟基礎的表現,政治方面的構建[4]。
形而上學法律觀將人的理性實踐作為實現真我的基礎條件,對無法超越的特定歷史條件進行認可,并站在理性的角度判斷,通過不斷的時間理性,將時空的界限打破,追求人在實踐中對未知情境的預設,通過經驗和實證,得出的一種“先見”,這種“先見”并非在既定的科學中構建,但卻含有一定的科學性因素,在這樣的發展中,人類的認知內容和認知方式出現割裂,自相矛盾,在不斷的見證中,以及實踐的探索中,驗證并發掘真理,從而實現理性對自我的超越。將理性的不足以及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形而上學、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等內容相互連接、相互扶持,推進真理的追求意義和人類理性的認知。
結束語:
在歷史發展視野下的法律制度民族局限性思考,突出的將法學的科學地位鞏固完善,對法律制度的構建更加科學,擺脫官僚法,而我國的法律建設要在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將不完善民主和法治的健全建設,幫助國家的宏偉目標實現。
參考文獻:
[1]胡建發.歷史發展視野下法律制度民族局限性論析[J].未來與發展,2017,45(3):70-74,36.
[2]陳林文.反傾銷制度的再觀察:中國反傾銷法律制度與實踐[J].法制與社會,2017,34(35):63-64.
[3]于麗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6.
[4]范擁軍.鄉級治理現代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