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是吹管樂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聲的樂器。笙是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結合了許多民族傳統的民族文化和元素,解放后一些演奏家和笙制造者對笙進行了改良,極大地擴展了笙的發展空間。現代笙的發展更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笙演奏家和一些優秀的作品。本文通過分析研究笙的起源和發展與改革,進一步剖析笙的文化內在和藝術風格。
關鍵詞:笙;藝術特點;民族樂器
引言:笙是中國古老的自由簧管氣鳴樂器,周代就已成為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多用于禮儀大典的演奏,這一領奏地位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唐代以來,“燕樂”的盛行與彈撥樂器的使用逐漸瓦解了笙的領奏地位,笙就此退居為伴奏樂器。直到宋代,隨著民間音樂的興起,笙樂器的應用范圍才有所擴大,無論是在戲曲的伴奏中,還是在民間吹打樂、絲竹樂的演奏中,笙成為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粘合樂器”,將參與演奏的各類樂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一、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笙”的歷史概述
笙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器樂之一,它糅合了民俗民間 文化的特點,并且經過了漫長的沉淀期,經過了許多不同類型藝術形式的侵染,形成了一種原生態的豐富多彩的民族器樂形式。目前留下來的笙曲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集中體現了笙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 研究價值。笙的歷史可以上追至上古時代。民族器樂的雛形是祭祀,古代人民由于對大自然懷有敬畏,常常要通過祭 祀鬼神的辦法來祈求太平,在祭祀活動里就會進行一些器樂的吹奏,笙的最早雛形在祭祀當中可以見到。這種民族器樂吹奏動作簡單,形式直接,可以算是比較容易 操作的吹奏器樂。古代宮廷的民族器樂有很多就是受到 笙的啟發制作出來的。宮廷的主人為了求福避禍,常常 會進行這種民族器樂儀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 步,我國從周朝開始至漢、晉、唐代,對于民族器樂有了專門的定義和分類,并且開始走向專業化道路。宋元時期,笙達到巔峰,民族器樂開始逐漸滲入音樂、戲劇當中,并不斷豐富。到了清朝,笙已經十分普及。
二、現代笙的發展現狀
解放以來,為了滿足笙獨奏和笙在樂隊中的需要,一些演奏家和笙的制造者對笙進行了改造。已普遍使用的笙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七簧等,另外還有三十六簧鍵笙。成功研制的現代笙完全替代了傳統笙在樂隊中的使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笙在樂隊中轉調難、音域不全的缺陷,而且它們的音色和音量也 是傳統笙無法比擬的。此外還有小排笙、排笙(鍵盤笙)、抱笙 等多種形制的中低音笙,幾乎都是在樂隊中使用,其作用無法替代。除用于民族樂隊之外,也有一些笙的獨奏曲。笙的改良,加快了笙的發展,無論是獨奏曲還是在樂隊中,笙都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三、中國傳統器樂笙的藝術特點
1、情景模擬。
笙器樂的特殊構造決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表現出人聲包括自然聲音的味道,這是它特殊的共鳴箱產生的效果。而且這種模擬非常自然流暢,渾然天成,演奏的變化也豐富多樣,在指法上面只需要簡單的配合就可完成。云南的傣族作品中也大量的包含了人聲模擬的元素。傣族本身就是一個善于模仿的民族。他們的音樂,他們的舞蹈都是如此。比如孔雀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應了傣族的作品模擬特點。笙的特殊音色,如泣如訴,就像孔雀在低沉訴說,也像孔雀在獨自欣賞自然的美色。配合笙的演奏,有如情景再現。
2、展現民族特性。
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統器樂當中占據一席之地,與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開。民族樂器扎根于民間,汲取民間的養料,吸收民間的文化,因此它具有豐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說是民族的一顆“活化石”。無論是音色還是韻味,都能夠體現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頑強的藝術生命力。笙的演奏表現力豐富,可以表現壯烈悲慘的意境,也可以表現柔情似水的意境。如,當民族兒女豪情萬丈時,笙就用高音吹奏來表現,展現了大家的英雄氣概;當人們安詳快樂時,笙就用緩慢節奏配以低音,纏綿悱惻,溫柔甜蜜。這種轉化渾然天成,收發自如。因此說,笙器樂在演奏民族生活的時候,非常自然,貼切適合。尤其對氣場的表現,更是符合少數民族的民族特性。對內心世界的描述,也十分自然。這兩種形式的結合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各自的藝術內涵所決定的。一經結合,便相得益彰,這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為根底的。
3、表達精神韻味。
韻味主要是笙演奏時的韻味。這種韻味是針對演奏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知覺。當笙在處理演奏對象時,為了完美體現演奏對象,就要盡量做到形似、神似、氣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描寫。我國云南、廣西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作品大多以情景為主,突出情景中的氣氛、韻味。笙為了表現這種情景,就必須要展示出民族韻味。民族韻味是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氣,它是最難以把握的東西,也是最真情、最直接的流露。這些表現力是笙演奏的獨到之處。總之,笙作為一種民族器樂,從民族精神當中汲取營養,因此最符 合民族文化特征。
四、各流派的藝術特點
\"閆派\"(晉派)的特點。付傳利認為閆派簽曲可分三類:根據當地曲牌加工、改編的樂曲:對民歌進斤加工創作的樂曲;歌頌新時代、反映勞動人民現實生活的樂曲。其演奏技巧豐富、多變、音色優美典雅,情感細膩、樸實。在音樂風格上,付傳利和岳華恩都認為閆派剛柔并濟、委婉含蓄、激越奔放。
山東派(齊魯學派)的特點。林重增認為以牟善平為代表的山東派的笙藝術家在傳承和發揚山東地區笙演奏的風格和技巧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改進創新,發展出新的演奏技巧,如:剎氣、頓氣、銀氣、舌顫音等。音樂作品吸收山東音樂和戲曲精華,將現代神韻和濃郁的地方特色相結合,使之既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又體現出現代齊魯之風。
五、結語
綜上所述,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藝術積淀。作為一種活文化,它既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又融合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精華,因此研究笙的歷史、發展特點以及文化藝術特點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偉濤. 淺析傳統民族樂器笙的藝術特點[J]. 戲劇之家,2016(24):94+96.
[2]李強. 淺談中國民族樂器—笙的發展[J]. 大眾文藝(理論),2009(14):111-112.
[3]馬盛楠. 中國笙樂的現代開拓者[D].山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晏景晟(19840—),性別:男,民族:漢,籍貫:重慶,學歷:碩士,工作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樂器<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