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被我國各個領域的知識分子予以肯定,并且相關工作開展的意義得到認可,并且呼吁民眾加以重視、政府加以注重。不單單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的保護,而是在相關工作里創新,創新過程中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就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對其進行保護也能夠對文化中的內涵予以延伸,針對其中存在的諸多商業價值過分使用的狀況進行處理。要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要深入對其中的內涵以及伐之戰進行探討,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其中的內涵工作予以創新并且注入新鮮的血液。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在歷史發展中積淀的重要內容,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能夠反映我們偉大的發展歷程,屬于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單單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的保護,而是在相關工作里創新,創新過程中發展。對于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創新,也就是能夠針對當下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為其中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并且能夠通過新的力量來對其發展進行支持。
[1]對于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本身就具備以下的獨特性。其一:本身的脆弱性。它產生于一個特定的時代中,周圍的環境與社會活動中,很容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被忽略,受到變革與發展的沖擊而損壞、破壞與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其二:傳統意識未形成一個保護意識。更多得是以前老一輩思想觀念落后、腐朽的老人所掌握,他們不能很好的了解政府的保護法則和政策。觀前顧后顧慮重重,在商業意識強大的今天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注入了商業價值,從中獲得利益,不能發揮其傳統文化,破壞了其原貌,甚至扭曲遺產本身的含義所在。其三:政府保護系統不完善。商業價值的提高,導致我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外國搶,再加上我國保護不夠,宣傳力度不大、法律不健全、傳承與發展措施缺乏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很大意義上屬于夾縫中生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必要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在展現過程中都是能夠體現出不同的形態的,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的一種無形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更好地在傳承的過程中體現內在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與不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影響下,各個群體代代相傳,并且加以保護與創新,因此得到不斷地發展。正因為如此,使他們富有一種民族認同感和民族使命感,從而在豐富了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又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并且不斷激發人們的創造力。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手工藝品、口頭的文學、環境知識、生產技術、人生儀式、節日慶典、民間信仰、技藝技能等,它具備著歷史、民俗、人文、社會、政治等優秀又全方面的內涵和價值,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
(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
其一,樣式繁多,總量豐富。其二,它能夠更好地將文化中的特點反映出來,并且能夠體現民族特征。其三,區域特色鮮明,并且對于文化的表達也是較為集中的。其四,具備歷史文化,具有歷史性,藝術價值高。其五,變化快,流動變化頻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相結合,更大程度的對其中內容進行開拓,也能夠將我國文化中一些優秀的內容進行傳承。通過將市場中的需求與文化的開發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實現文化發展的可持續狀態。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確,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針對于字面工作來開展的,還是應該在保護的工作中做到繼承,進而更好地引領創新。讓創新引領保護。文化創新是多種多樣的。我國傳統文化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加以改造,創新,使其趨于完善。于我看來這個方法適用于我國目前的狀況,可以很好發揮民族的傳承與創新,又可以注入屬于這個時代內容,添加其活力,增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本身是矛盾的,但是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矛盾事物本身的內部問題,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新時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具備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造意識,注重研究新方法、新思路、開拓新境界,做到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并存。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的相關方法
(一)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2]加強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法律體系,讓保護工作制度化、正規化、專業化、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認識的相對比較晚,那么我們需要的是加大普查力度,加強看管力度,借鑒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改良找到適合我國的方法。
(二)“活態”傳承保護法
1.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在一起相結合,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并不是單純的把物件,飾品單純的擺放在博物館內,而是放在公共的空間,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性,充分顯現出它的獨特性、民族性與豐富性,讓人民在旅游的過程中感受身臨其境,有一種認同感、歷史感,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旅游的收益成為經濟增長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創新宣傳制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的人是難以達到,是因為政府官方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在小區內進行宣傳,在旅游景點外進行宣傳等等。并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生動形象的表演,富有歷史性的講解,喚其人民的民族認同感與歷史認同感,發自內心的感嘆與自豪,從而達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且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以小短片的形式加以演示,凝聚有識之士,創新手段,利用一切宣傳手段,營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三)教育傳承保護
我國實行教育興國,教育在我國有著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途徑,那么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上,要發揮教育的作用。對中小學的教師進行培訓,讓老師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了解。在學校內每周開設一節到兩節的課程,讓學生們進一步走進傳統文化,并且學??梢越M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講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競賽等等,使學生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了解并且具備保護意識。??啤⒈究啤⒀芯可染哂懈咚角矣幸欢芰Φ膶W校中可以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感興趣的學生或者老師學校提供一定的資料與支持,進行研究、訪問、調查、記錄等等,加大培養與宣傳力度,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生活習慣、社會條件、生產發展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難免會有精華與糟粕,例如:封建迷信、落后思想、風俗習慣等等,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需要借鑒外國的一些精髓加入到我們的文化中去,這是我們需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傳統文化中優勢之處。
五、結語
我們當前需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予以足夠的重視。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任務也是極具艱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創新。保護中創新,發展中保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偉宏.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J]. 博物館研究, 2006(03).
[2]周武忠.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共贏[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