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符號可以解說我們的繪畫,如果有任何詮釋出現,也必然是來自于圖畫與觀者之間的至高經驗,藝術的觀賞是一種心靈之間的真實結合,藝術一如婚姻,如果缺乏心靈的契合,也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馬克·羅斯科
馬克·羅斯科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色域繪畫風格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吧蚶L畫”與以杰克森·波拉克及德·庫寧等人所倡導的“行動繪畫”,共同構成了二戰(zhàn)后在美國產生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運動。色域繪畫風格中含有巨大的漂浮色塊,其邊緣松散而未加限定,這就賦予了色塊以運動感和明確的深度感。后者試圖強調繪畫本身的行為所帶來的意義,然而前者并不是試圖追尋運動勢態(tài)的繪畫,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純粹通過色彩傳達情感性力量的繪畫。
馬克·羅斯科于1903年9月26日出生于俄國的德文斯克(Dvinsk),1913年他的父親帶著一家人移民美國波特蘭,投奔親戚并居住下來。羅斯科在年少時就表現出對藝術、音樂和希臘悲劇與神話等文學的濃厚興趣。在1923年他決心從耶魯大學退學來到紐約以后,開始師從馬克思·韋伯(Max Weber),正式踏入了藝術生涯。
在羅斯科最初的繪畫生涯中,他的作品多以水彩風景畫為主,其風格大多受到塞尚風景畫的影響。自從三十年代左右開始,羅斯科的作品以暗色調的厚涂,具有表現主義的風格來描繪生活的都市中的人物和景色。其中有人物、肖像、集體像、裸體、靜物和風景畫等等題材,涉獵十分廣泛。里面的人物充滿了隔閡和疏離之感。
羅斯科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的作品,雖然模仿表現主義的形式,但是羅斯科希望深入對象向內去探索,抓住對象的精神去表達畫家自己的思想,這樣的探索呈現在畫面之上的是一個個扭曲的形象。無論是壓抑而封閉的都市景象還是那些無動于衷的龐大厚重的裸女,畫面上反映出的是羅斯科帶有警惕性的與人之間的隔閡。羅斯科一直以來強調一幅繪畫的重點并不是其顏色、形式或者畫面上的故事,而是畫家有意要表現的觀念。羅斯科渴望創(chuàng)造能表達抽象經驗的抽象形式,使得繪畫能夠超越繪畫本身,透過畫面能與觀眾之間產生思想的傳達。因此,畫面中不必出現具體的形象,具體的形象只會束縛住觀眾的思維,引入故事性的歧途。
1946年對于羅斯科來說是藝術生涯中發(fā)生重大轉折的一年。他拋棄了之前幾個階段所一直探討的神話題材、象征以及風景人物等主題,開始傾向于無形式的圖像傳達。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繪畫樣式,這種獨特的藝術樣式在后來被稱為“多重形式”(multiforms)。這些作品是一次大膽全新嘗試,否定了羅斯科從前繪畫中的神話、風景、人物形狀等與自然世界有關的具體形象,超越了超現實主義和具體神話形象的描寫。他使用了稀釋之后的顏料并繪制成塊的、有著朦朧和光澤的顏色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近乎完全抽象的不確定形態(tài)。他不再試圖將自己的象征具體化,而是以很薄的油彩試圖去賦予這些色塊以內在的生命力,并通過這些具有內在生命力的色塊形狀的自由運動傳達出其中的畫面精神。
羅斯科在隨后的幾年中,不斷地對這些畫面中的形狀進行提煉和簡化,形成了由大塊彩色矩形組成的畫面。這些矩形仿佛漂浮在彩色的底子上,羅斯科使用稀釋的顏料以增加畫面的色彩變化,呈現出一種連綿不斷的視覺變幻效果。這是一種純粹的色彩感官之美,它不存在任何的中心焦點,仿佛無限制地想外擴張著,仿佛能溢出畫面并吞沒觀眾,將他們同化進畫面的色彩體驗中去。
羅斯科認為其簡化的方塊圖形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抽象繪畫,他說到:“我并不是一個抽象主義者,我對色彩與造型或者其他事物的關系不感興趣,我只對表現人類的基本情感——悲劇、歡悅和幻滅等感到興趣,事實上曾有人在我的畫作之前大哭,這顯示了我可以傳達人類的基本情感。而面對我作品流淚的人們,必定具有與我作畫時相同的宗教體驗,如果你說你是因為作品的色彩關系而感動,那么我想你沒有抓住我的重點。”
對于羅斯科而言,抽象形式盡管起源于個人的內在心理需要,但是其同樣肩負著重建社會價值的重要責任,基于這樣的社會使命,藝術家就必須超越自我表現的局限,在作品中呈現出永恒的普世價值。羅斯科相信,這樣的普世價值存在于悲劇性精神之中。藝術家通過圖畫的結構能夠承載有意義的內在理念,藝術的溝通就可以使得觀者在作品之中經歷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時的神圣宗教體驗,而藝術作品中的悲劇精神,將會是激起人類共鳴的關鍵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