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寅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但他早年因無辜卷入作弊事件中而無緣仕途,內心郁郁不得志,經常出入青樓酒館以此慰藉,唐寅結識了不少身份卑賤的歌姬婢女,她們大都有悲慘的身世或坎坷的經歷,唐寅感同身受,所以他在畫中常常會表現對身份卑賤的弱小者的欣賞和同情,他的仕女畫大多取材于高人韻事,神仙故事以及宮妓,歌姬之類。唐寅的畫精妙生動,此文借幾幅代表作來賞析唐寅的仕女畫。
關鍵詞:唐寅,仕女畫,工細勁道,筆墨自如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字伯虎,一字子胃,號六如居士,逃禪仙吏,桃花庵主等,文征明,沈周,仇英和唐寅四人便是赫赫聲名的“吳門四家”,他們都是明代中期吳門畫派代表,是那個時代的大家。
柳聞先生的《唐伯虎》書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民間故事:明嘉慶年間,有位張秀才,其父為吏部侍郎,因直諫觸犯龍顏,被捕入獄后憤懣而去,家道由此中落。早年父輩定下的親事也隨之被勢力的岳家反口不認,張秀才上門說理卻只得到亂棍打出大門的下場,內心氣惱憤恨,只能郁郁而回。當天正值中秋,皓月當空,銀光似水,照進書房,徒增一片愁傷。張秀才想起自己含冤而去的父親,無端所受的誨辱,不由長吁短嘆,吟頌起《赤壁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正在幻想著與夢中的女子相見,突聞一陣少女的笑聲,張秀才大吃一驚,急忙入堂屋查看,卻是空無一人,但剛回書房便又聽聞一串笑聲,隨后是窸窸窣窣的衣裙拂動聲,張秀才再入堂屋,只見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身影一閃,攸的不見了。張秀才手持油燈上前查看,卻只看到墻壁上掛著的畫微微搖動。畫作是唐寅的仕女圖,畫中女子的模樣正與他所見之人相同。秀才拱手對畫作揖道:“畫中小姐,小生有禮。若你真有靈性,還請下界一走,小生斷不敢有非禮之舉。”畫作無風自動,衣裙飄忽間,少女果真活了,輕盈的落地行了個萬福禮。張秀才問道:“你是人還是神?”畫中女子道:“我只不過普通女子罷了。”張秀才又問道:“可否知曉小姐的名字?”女子轉向畫作,只見畫上少女已不見,唐寅的題詩卻還在:“清波雙珮寂無蹤,情愛悠悠怨恨重。殘粉黃生銀撲面,故衣香寄玉關胸。月明花向燈前落,春盡人從夢里逢。再托生來儂未老,好教相見夢姿容。[1]”原來少女竟然就是張素素。少女道:“我生于秦樓楚館,朝暮送舊迎新。蒙唐生肯為我畫下這幅畫作,才能見到張郎。若不嫌棄,素素愿侍奉一生。”自此流傳一宗佳話。
唐寅在繪畫上雖然是個全才,除山水之外,“美人花鳥,猶極精研”。上面的故事雖然只是傳說雜談,但從中仍可反映出唐寅的人物畫功夫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仕女畫大多取材于高人韻事,神仙故事以及宮妓,歌姬之類。以畫法為準則進行分類的話,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線條工細,色彩艷麗,代表作為《孟蜀宮妓圖》。這幅畫取材于五代西蜀后主孟旭的“時宮皆衣道服,頂金蓮衣冠紅霞”[2]的歷史記載,反映了前蜀的宮廷生活。此畫是以絹絲作為繪畫材料的,明代用紙作畫已經很普遍,唐寅特意選用了絹素作為材料,就是為了使作品流露出高古的氣息。畫面有四位盛裝的宮妓,她們頭戴鮮花冠,發髻簪寶釵,身著長褂羅裙。一人執鏡自顧,一人手托胭脂粉盒,另一人在替其整理衣裙,還有一人在旁指導。畫面沒有任何背景,著色或濃或淡,或冷或暖,變化自如,偏偏又十分和諧。如中間一正一背兩個宮妓,一人著淡黃色長衣褂,一人著深藍花青大褂,一黃一藍形成了反差的對比,產生了巧妙的藝術效果。侍女臉部的設色使用了“三白法”,即以白粉烘染額頭,鼻子,臉頰的畫法,繼承了唐宋以來張萱,周昉等畫家的夸張仕女造型,加上細眼櫻唇,彎葉柳眉的特征,生動的表現了女子柔美嬌弱的神態。
另外,《簪花仕女圖》和《陶榖贈詞圖》的畫法也是這種工細筆法的代表。《陶榖贈詞圖》取材于李唐《拾遺記》中的歷史故事:北宋初年的大臣陶榖出使南唐時態度傲慢,出言不遜,南唐臣相們便設計派遣宮妓扮作賣唱女子出現。陶榖見后垂涎三尺,曲意奉承,與之共度春宵,并贈詞《風光好》。次日,李后主設宴之時,宮妓便懷抱琵琶獻曲《風光好》,陶榖頓時無地自容,狼狽而歸。《陶榖贈詞圖》描繪的便是陶榖與宮妓在驛館時的場景,唐寅題畫詩道:“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3]”以此尖刻的嘲笑了陶榖這類道貌岸然,內里卻男盜女娼十分不堪的貴族們。
另一類畫法筆墨流動自如,轉筆方勁,線條起伏揚抑,相較前一類較為粗放,是唐寅繼承了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又將他與顏輝的折蘆描畫法相互融合起來。才形成了這樣的筆法。這一類的代表作有《秋風紈扇圖》,畫作描繪了一位佇立于秋風中的女子,她梳著夫人發髻,裝束典雅,手持紈扇,正在舉目遠望。畫面左上角有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4]”,整個畫面的背景概括,又有大面積的留白,給人以空曠蕭瑟,冷漠寂寥的感受。和《孟蜀宮妓圖》相比,這幅畫作的最大區別便是暢達自如,抑揚頓挫的筆墨走勢,韻味生動,令人感到色澤豐富無窮。同類風格的還有《東方塑》,《牡丹仕女圖》等。、
唐寅因仕途無望,內心郁郁不得志,無法紓解,于是縱酒押客,常常夜宿青樓,也正因為這樣,他十分同情青樓女子身不由己的不幸命運,所以他在畫中常常會表現對這些身份卑賤之人的欣賞和同情。這也是他將這類女子作為自己主要的描繪對象的原因之一。正如清代黃崇惺在《草心樓讀畫集》中所說:“畫者,必有一段蒼涼盤郁之氣,乃可畫山水;必有一段纏綿悱惻之致,乃可畫仕女。”[5]
注釋:
[1]出自《唐寅詩詞代表作——漢語大詞典》
[2]出自柳聞,《唐伯虎月夜梅花夢》
[3]出自《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全傳》
[4]同上
[5]出自《草心樓讀畫集》
參考文獻:
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伯虎全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柳聞,《唐伯虎月夜梅花夢》,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
俞劍華,《宣和畫譜》,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廬山,《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全傳》,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