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之中對于光的運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國家繪畫藝術之中光影寫實特點的影響,在當下畫家創作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些爭議以及避忌之處。本文在此基礎之上,從我國古代傳統陰陽哲學之中的審美思想以及東方、西方的繪畫藝術這兩個角度淺要的對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之中用光的特征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希望通過本文說明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之中對于光運用的本土風格,并分析了我國與西方繪畫藝術的融合。
關鍵詞:傳統繪畫;用光;氣韻
自上世紀初期至今,西方國家繪畫藝術之中對于“光影造型”方面的思想觀念對當下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的創作造成了一些影響。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國家的大多數繪畫藝術創作者的思想理念認為,光只有在西方繪畫藝術之中才會有特別的重視,我國傳統繪畫藝術是不會體現出光的因素的,甚至認為光在傳統繪畫藝術之中是不允許體現出來的。但是從當下我們國家的畫壇來看,近現代的藝術創作之中有部分藝術家的傳統繪畫作品對于光的處理毫無疑問是相當卓越的。他們不單單沒有將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的本質丟失,甚至在其基礎之上添加了很多優秀的新元素,而且時至今日還在持續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疑問:我們國家的傳統繪畫藝術在重視用光以后能否保持其自身所獨有本質,轉變為運用水墨繪畫出的西洋畫?正因如此本文就主要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中用光的特征進行了重新的認識與研究。
一、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中關于用光方面的審美哲學分析
在我們國家古代的藝術創作之中,陰、陽、明、晦就是當下創作者所說的光影。在這之中,“陰”與“陽”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做出理解,首先是我們國家古代哲學家所提出的樸素觀念,第二點就是自然角度的光影。我國古代時期周文王創作的《易經》一書中對于“陰”與“陽”有著這樣的理解,陰陽二氣的變化形成了萬物,而世間萬物都是在天地之氣的引領之下產生的。從這一觀點之中可以看出,在我們國家古代時期的哲學思想之中,“陰”和“陽”被認為是一種“氣”。而這一觀點在我們國家的傳統繪畫藝術之中的體現則是“氣韻”,在繪畫“六法論”之中首要的一點要求就是繪畫做到“氣韻生動”,這也是從古至今對繪畫藝術作品進行評價的一項最為重要的標準。“氣”是時間萬物在不斷運行發展之中展現出的生命力,而“韻”則是萬物不斷發展的具體形態,正因如此,繪畫作品的“氣韻生動”也就是表示作品一定要達到一種陰陽相諧的境界,這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的,欣賞者能夠親身感受得到但是卻無法直觀的看見,是一個優秀繪畫藝術作品所必須具有的靈魂,是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作品之中最難達到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中對于“陰”與“陽”的體現,通常情況下都是既將自然光的現象包括在內,又將哲學思想之中的氣韻巧妙的融合進去,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并行不悖。真正優秀的用光不僅不會影響畫面所要表現的氣韻效果,反而能使氣韻的表達更加生動。
二、我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在光的運用方面存在的差異分析
我們國家的傳統繪畫藝術在實際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根本性的指導思想是古代哲學思想之中的陰陽之道,將整幅畫的意境巧妙地與陰陽關系進行結合,使其融入到一種明暗虛實的節奏之中,通過這種方式來將作品整體的氣韻與創作者自身的情感表達出來。而從西方繪畫藝術的角度來看,其追求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臘的雕刻藝術以及建筑方面的影響,在實際進行創作的過程中通常將所繪物體的光影進行重點表達和處理,這也就是其繪畫所應用的主要方法,盡可能真實的將所繪對象的實際情況描繪出來,從而使作品達到和真實物品幾乎沒有差別的逼真境界,追求一種把眼見物體的具體實相進行融合并且達到整齊和諧的效果。正因如此,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之中的“陰陽”理念與西方繪畫藝術之中的重視明暗,兩種繪畫藝術在繪制自然物象的過程中雖然存在著一定的相同,但是如果從哲學觀點以及欣賞標準方面卻顯現出很大的差異。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創作中的用光著重注意對客觀真實性進行模仿,而我們國家傳統繪畫藝術創作中的用光則重視對主觀的抽象性進行虛擬化。無論怎樣的繪畫作品,如果想要保證其成熟性并且達到接近完美的境界,那么就必須要將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并且在其中還在很大程度上綜合了創作者自身的性格、古人素質、文化修養、繪畫技術以及對繪畫的感覺等等,個人的情感僅僅是繪畫藝術之中所包含的一個因素。用單一創作者的思想觀念來追求繪畫作品中某一個因素的極致呈現僅僅能夠代表個人主觀追求的反應,并不能說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藝術創作的主流。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中的用光以陰陽的哲學思想以及“氣韻生動”的最高審美觀點作為基礎,主要體現的是創作者自身意象之中光的效果,與西方繪畫所應用的“明暗法”有著較大的區別,但是卻自有其民族特點。
三、中、西方繪畫藝術融合的分析
對光和影古人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認識,韓非子的《韓非子論畫》中對小孔成像有確切表述,成熟完備的優秀傳統繪畫對光的應用和體現是非常科學的,只是非常含蓄。
對中西繪畫融合問題,筆者認為,中國繪畫有自己的科學體系,西方繪畫也有自己的科學體系。二者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根源,不同的科學認識,不同的工具材料,不同的人文風俗地貌,分別構成了各自繪畫的重要因素,會有相似的繪畫現象與活動,但認識不同(例如光的因素),根本的因素是不能融合在一起的,中西繪畫的根本因素是不可能融合。至于所說的中西融合繪畫,只是對中國繪畫科學中某一因素的突出或減弱,從內涵上講,實質仍然是中國繪畫,沒有改變本質的因素。我們只有把中國繪畫作為有深厚傳統的繪畫科學體系來對待,全面了解掌握傳統繪畫形成、發展、成熟、衰退的過程,科學理性地分析中國繪畫諸要素和藝術特點的綜合的原理、方法、淵源,這樣中國繪畫才不致成了無源之水而消亡,才能煥發新的活力。強調探尋中國繪畫自身機制的奧秘,對光的運用體現的研究分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點。
參考文獻:
[1]陳欽瑜.簡析中國繪畫用光及其科學性[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5(2):20-22.
[2]周學斌.淺談黃賓虹李可染的“用光”特點——兼論中國畫的“用光”[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50-57.
[3]路瑤.探析光在現代中國畫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3(14):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