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根本上講,內畫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就是運用特別制作的細筆在透明的玻璃材質或者水晶體的壺坯之中進行作畫,這就直接體現出了這門藝術的特殊性,內畫作者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實際功力直接可以從其作品之中體現出來。內畫在創作過程中,由于是繪制在鼻煙壺內,受到壺壁四周空間的限制,所以其整體的構思以及繪畫的布局都十分有講究,其氣韻與用筆等方面的要求與我國傳統繪畫之中的“六法”是相通的,并且內畫藝術的評價與判斷標準也與國畫的標準相同。
關鍵詞:內畫;構思;布局;藝術創作
一、內畫藝術離不開創作者自身的功力
內畫這門藝術是我們國家所特有的一項傳統工藝,最初起源于鼻煙壺的裝飾與繪畫之中,在鼻煙壺的多個類別之中出現的時間是最晚的,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傳承后確是目前最為繁榮的一支。如果對內畫進行了解就可以清楚,內畫藝術與我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的差異只是在于內畫是在物體的內壁進行畫作的創作,而通常傳統的繪畫是在畫紙上進行創作,但是如果對其藝術性以及作畫功力進行評判,其判斷的標準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想要創作出一件十分優秀的內畫藝術作品,那么創作者自身對于繪畫方面的功力一定要相當深厚。以我國傳統繪畫為例,傳統繪畫藝術所應用的技法相當深厚,并且涉及到的內容也十分豐富,但是如果說創作者肯將全身心投入到繪畫的鉆研之中,那么就必然會有好的成績出現,這從我國老一輩內畫創作大家的經驗之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如果說如果作者所創作的內畫藝術作品主要的題材為我國古代的人物和故事,那么創作者在日常生活之中就一定要不斷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閱讀一些古典文學著作,不斷積累文學知識來充實自己,激發自身在藝術創作方面的想象能力,從而更好的進行構思以及創作。以我國現代玻璃藝術大師李慧同創作的內畫藝術作品《名花傾國》為例,該作品創作靈感是我國唐代詩人李白的《清平調》,其語言優美生動,流傳至今。李慧同在創作《名花傾國》作品前將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唐代社會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這件內畫藝術作品之中將唐代的繁華、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故事以及詩人李白的才華都體現了出來。
二、從布局角度看內畫藝術創作
在進行內畫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首先要對畫面進行整體的構思,而在這一階段內布局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說內畫藝術的布局受到其特殊性的影響有著獨特的講究,畫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壺壁四周空間的制約,實際的道理與我國傳統繪畫的“經營位置”幾乎是相同的。在傳統繪畫藝術創作的布局方面利用虛實、輕重的對比,遠近、縱橫、開合等藝術手法,合理且巧妙的進行安排,可以得到更加生動形象的創作效果。在內畫藝術之中,經常會用到的整體構圖布局主要分為“Z形布局”、“S形布局”、“C形布局”以及大小三角形布局等等。如果創作過程中在其中進行大膽地穿插,在上述布局形式之中開創全新的形式,那么作品就會更加富有靈活性了。以我國宋代詞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在詩詞之中“千騎卷平岡”一句,形容出獵時隨從眾多,在以此為基礎創作內畫的時候,可以選擇利用“S形構圖”的方式來將跟隨出獵的隨從人員貫穿起來。并且運用人物面部朝向的變化加強畫面整體的節奏感。在創作者對整體布局的手法掌握嫻熟后,其創作的藝術作品就會更加的生動形象。
三、從線條的角度看內畫藝術創作
在實際進行內畫作品的繪制與創作的過程中,下筆之前必須要做到靜心提神,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畫筆之上。繪畫的法則一定要嚴謹,線條之間的穿插要達到和諧的程度。在二十世紀中期,我們國家的內畫前輩對繪畫器具做出了深入的改革,改革后的內畫筆在實際進行壺內作畫的過程中可以達到紙上作畫的效果,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當下內畫創作者的線條繪制。在進行內畫人物創作的過程中,線條的使用是相當重要的,線條必須要能夠將主體有效的突出出來,使創作出的人物能夠更加生動,造型也更加準確,這樣創作出的內畫藝術作品才能夠更有生命力。在創作內畫的過程中,可以說線條不應該是“畫”出來的,而更像是“寫”出來的,創作者可以適當的對我國傳統書法之中用筆的方式進行借鑒,重視線條的變化,使得線條能夠帶給鑒賞者更大的節奏感,看似多樣,實則統一,這能夠進一步提升內畫作品的形式美。
四、從設色的角度看內畫藝術創作
在創作內畫作品的過程中,設色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項目,設色方面不能夠過于刺目,最佳的設色方式是偏向清新一些,這可以給鑒賞者以更加和諧的視覺感受,突出其柔順的美感。近年筆者進行內畫創作的過程中逐漸習慣運用淡色平涂并且微加暈染,在色調方面也更加重視冷暖調子的使用,運用中間色當做過渡的色彩,使其在色彩的冷暖以及濃淡之中進行中和,起到相互配合的作用,運用這樣的方式制作出的內畫作品色調以及色彩方面相對更加柔和,能夠給人一種柔和美的享受。
五、內畫藝術之升華
內畫作品要求我們多鑒賞前人的優秀書畫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學、書法修養,增加作品的“文人畫”氣息,提高自己內畫作品的品味。中國傳統早期內畫,所用的工具是將竹桿削尖,頻繁的沾墨汁作畫,很不方便。不過用竹桿尖畫出的線、擦出的墨卻有其獨有的古拙醇厚味道。如清末周樂元的《草蟲魚樂圖》就很有代表性。我曾臨摹仿制了一些周樂元、馬少宜、葉仲三、丁二仲、畢榮九等早期名家的內畫作品,所以我對此是有體會的。創作內畫最好能把氣勢恢宏的構圖和精致入微的描畫有機地統一起來。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孝誠先生所作內畫《賞花大觀園》,畫中人物顧盼生情,而背影花木、老干繁枝穿插有致,形象筆墨和諧優美。其中人物衣紋的線條讓人感覺極細,勁力而結實;人物的背影就是用古拙天然的筆觸畫出趣味十足的巨石老干,線條高古粗壯,和人物衣紋的“細”形成了對比,又增加了文人畫的情趣。文人畫不等于寫意水墨畫,在豐富了自己的文學藝術修養條件下,線描工細也是可以表達自己文人畫情懷的。如宋代的大畫家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也精于工筆重彩人物,還有明末陳洪綬的人物畫影響也大,直接影響以后的任熊、任伯年等。
參考文獻:
[1]張鑫垚.魯派內畫鼻煙壺藝術工藝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2]路新和.漫話冀派鼻煙壺及其內畫技藝大師[J].中華魂,2016(2):67-69.
[3]李濤,孫明慧.論衡水內畫藝術與茶文化的融入與表現[J].福建茶葉,2017,39(11):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