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組成的一種集體歌唱藝術,近年來,散發著旺盛生命力的合唱藝術成為我國人民音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合唱指揮是一門肢體語言藝術,指揮的肢體語言是推動合唱團音樂表現的手段。研究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藝術,探究合唱語言肢體語言的分類、作用以及藝術美,對于合唱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合唱指揮,肢體語言,藝術
合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組成的一種集體歌唱藝術。合唱是大自然中最和諧的音響,是任何樂器都無法取代的。合唱藝術從產生至今,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其發展普及的程度和深度,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優越性。指揮者對技術與藝術手段的駕馭是實現完美藝術表現的重要保證,其肢體語言是推動合唱團音樂表現的手段。本文主要對合唱肢體語言進行大致分類,研究指揮肢體語言的具體作用,探索其中的藝術之美,希望為我國合唱指揮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盡一點微薄之力。
一、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作用
肢體語言,就是運用面部表情、眼神、體態、手勢等來表達人的感情和態度的無聲語言,是借助身體形態表意的一種方式。在演出實踐中,指揮者主要運用姿體、手勢來表達實際的音樂,同時也用眼神、眉毛、嘴、而部表情、額部和下巴等來表達內在情感,并通過這種表達同合唱隊員進行著深刻的溝通與交流,指引著合唱隊員的音樂表演。合唱指揮是一種肢體語言藝術,一名成功的合唱指揮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指揮技巧和激情的肢體語言。可以說,指揮者是通過恰當的指揮技巧,以及手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肢體語言,來展示合唱作品內涵、表現指揮者內心真實意圖的表情和行為的。同時,這也是一個激起合唱隊員抒發藝術情感的愿望,促使二者之間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鳴,進而將合唱藝術完美地傳遞給觀眾的音樂活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指揮者必須忠實于作品,并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藝術理解、想象、聯想,并通過肢體語言協調、創造性地進行表達。
二、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
根據不同的部位,合唱肢體語言大致可以分為手勢、面部和身體三類,其藝術表現力各有側重。
1.手勢語言
手勢語言是由手指、手掌、手腕、小臂、大臂等上肢部位相互協調來共同完成,在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中,手勢語言是其中最富于表現力的,并能夠給人以真實、細致和直接的感受。指揮的思想活動,主要靠指揮的手勢語言來傳達;指揮準確、漂亮的手勢語言,同樣會帶給合唱隊員非常好的演唱提示和視覺享受。在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手型應該保持一個非常良好的姿勢,各手指自然彎曲,盡可能地讓每個手指的關節都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時,還要注意手腕的姿勢,以及大小手臂的協調與配合。手腕應略低于手掌,手腕一般保持不動或可做有控制的稍微活動,不可懈怠,以防止拍點不清楚的情況出現。另外,大小手臂語言表現的音樂情感較手部語言更加清楚、明顯,更富有力度。當指揮需要表現跨越幅度較大音樂時,小臂動作語言可以做為其中的過渡,而當需要表達較為強烈的情感時,則需要大臂語言。
在使用手勢語言時要注意處理好放松與緊張的關系,只有松弛適才能在技術的學習上達到更快、更好的效果。指揮者還應當注意手部、大小臂所放的位置。一般說來,對于寬廣、低沉的樂章也可以放在肚腹前不低于腰低位,在高音和激昂的時候亦可向上擎起高過眉高位。手的活動空間以曲子風格有異,動作以明確和得力為佳,通常不必過大,假設胸前有一個圓,在那個活動空間里足夠劃出清晰的線條,大臂和肩作為穩固的支撐,不可隨著節拍亂晃,在情緒舒緩柔情的樂章,動作要靈活并舒展,在演唱慢而且十分夸張的樂章時才可以大幅張開,以突出氣質。手勢語言必須由左右手分工合作——通常是以右手為主掌握主旋律,左手為輔給予提示,動靜結合細致地來表現音樂語言,才能真正不斷使指揮的手勢語言豐富和完善起來。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語言是指揮者充分運用自己的面部器官,如眉、眼、鼻、嘴、腮、額、下巴、發須等來傳遞信息,表達指揮心中所要求的各種復雜變化的音樂思想。也是最直接、最靈敏、最生動的一種肢體語言表現形式。在指揮肢體語言當中,面部表情是一種細微的肢體語言,甚至眼瞼的開闔、眉毛的緊蹙、口唇的張閉等等都代表了不同的音樂情緒,這也是指揮肢體語言除了手勢以外的一種及其重要的表現形式。各種復雜的人類情感都可由不同的面部表情準確切充分的表達出來。指揮者的面部表情是調動演唱者情緒的有力工具,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同時,要注意面部表情反映出來的必須是音樂作品自身的情感,合格的指揮者要將個人主觀的情緒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融匯進來。為了更好地使用面部表情這一肢體語言,指揮者做到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在深刻的了解詞、曲作者的寫作中心思想的基礎之上,指揮者對藝術進行再創造加工而形成一定的藝術構想,并通過面部表情表達出來。因此,一個合格的指揮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以及較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合唱指揮者才能成為一個整體的音樂形象撰寫者、音樂氛圍的煽動者,成為整個合唱樂隊的靈魂和指引者。
3.身體語言
除指揮者的手部、大小手臂以及面部之外,身體軀干部位在表現音樂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身體軀干部位的姿勢大致可以分為站姿與坐姿,良好的站姿或坐姿是指揮者能夠帶領樂隊完成表演的重要保證。指揮者在站立時要大方、自然,將一種積極的姿態傳遞給合唱隊員。當然,在演出過程中,指揮者也并不是僵立不動的,可以隨著音樂表演的不同聲部而選擇向左側傾斜或向右側傾斜,甚至也可以身體前傾,縮短了指揮和隊員的即離,表現指揮者與合唱隊員的親和。另外,身體前傾等夸張動作,也是為了更好地提示和糾正合唱隊的某些音樂行為,如在合唱聲部進出的時候,指揮可以用身體傾向某個聲部,提示該聲部提前做好準備,還可以提醒某個聲部注意該聲部的單獨收掉。不過,指揮者要注意,雖然需要通過身體姿勢的變化來表現相應的身體語言,但在演出過程中最好不要隨意移動身體,這樣可能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破壞整個演出畫面。
另外,雖然不是十分常見,但指揮者也可以坐著進行指揮。基本姿勢、正確的坐姿應該是坐凳子的三分之一,最多不要超過一半。雙腿自然平放,兩腿稍稍分開,以兩腳和臀部為基礎的三點為支撐,要足以保證上身的姿態與站立的姿態相一致為前提。如果是女性指揮者,一定要注意保持兩個膝蓋稍并起來但又不能僵,絕不能太分開,更不可將自己的一腿壓在另一腿上,如果穿著裙子,一定要小合蓋住,最好不穿短裙。
三、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美學特質
合唱指揮是一門藝術,指揮的肢體語言具有一定的藝術之美。
首先,律動美。指揮者在進行指揮職能時是“鮮活”的,如同一只在天地之間飛翔的鳥兒,或是一個在音樂中徜徉的舞者。指揮者能夠根據音樂語言所要表達的、富有規律的、較為協調的節奏、節拍而進行身體動作,從而通過豐富的手勢語言、面部表情及身體語言充分準確地揭示音樂作品的內涵,肢體語言具有律動之美的特征。
其次,形象美。人類有著普遍性的內在生命情感狀態,肢體語言力圖表現的是對這種情感狀態的高度概括抽象,因而它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普遍的、典型的,對于欣賞這一語言的合唱隊員及聽眾來說,指揮者的肢體語言是形象的、可以被理解的。在合唱表演中,指揮者站在合唱隊隊員前面,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指揮者的動作時而輕靈,音樂形象是溫柔細膩的;動作時而舒緩,音樂形象是寬厚溫婉的;動作時而激烈,音樂形象則又是剛勁有力的。總之,在指揮者的指揮表演中,聽眾和合唱隊員都看到了音樂作品所希望呈現的音樂形象,并在此基礎上理解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
再次,情感美。音樂藝術最為重要的美學特征,是它的情感性。換言之,情感是音樂藝術的生命與靈魂、亮點與支撐。合唱指揮作為合唱隊的靈魂,其存在的重要作用就是將音樂作品所蘊含的音樂情感更清楚的挖掘揭示出來。人的情感寓于中,必然形于外,當指揮者深刻領悟到了樂曲的音樂情感后,就會通過肢體動作進行表達,肢體動作的快、慢、緩、急都蘊含了某一種深刻的情感,富于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最后,協調美。協調是美的屬性之一,在合唱指揮表演中,合格指揮者的肢體應該是相互配合的,其動作也是協調的。例如,當指揮者在表現某種夸張激烈的音樂情感時,他的大小手臂是揮動著的,而他的面部表情也應該是夸張的、激動的。如果指揮者的面部表情是夸張的、激烈的,但只采用手部的肢體語言,就會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進而影響指揮的情感表達。同樣的,指揮者的肢體語言同音樂作品也要相協調,如果是剛勁有力的歌曲,而指揮的動作卻拖沓綿軟,自然是不合時宜的。
四、結語
合唱是一種高雅藝術。指揮作為合唱隊的指導者、音樂作品的詮釋者,也是溝通作曲家與歌手、聽眾之間的橋梁。肢體語言能輔助有聲語言實現更強烈、豐滿、確切地表達合唱指揮的意圖。指揮者應當正確使用指揮肢體語言,結合具體的音樂作品,采用果斷、簡練、美觀的肢體動作表達音樂情感內容、音樂織體、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的豐富變化,體現出指揮肢體語言自身所具有的律動、形象、情感以及協調之美,更好的服務于合唱藝術。
參考文獻:
[1]周沛然.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8.
[2]徐冠武,高奉仁.合唱與指揮[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6,11.
[3]朱詠北,周躍峰.合唱與合唱指揮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7.
[4]馬革順.合唱與合唱指揮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8.
[5]周增文.肢體語言的心理秘密[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10.
[6]陳其射.合唱指揮的生命形式[J].人民音樂,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