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語文教育近百年來的發展與變革,有得也有失。反思百年成就,給人們展示一個直面世界、勇于自新、學習科學、重建知識的“中國現代精神”。中國語文教育的百年歷程大致分為建國前后兩個階段。建國前的50年經歷了由初建到 30年代的短暫輝煌;建國后的50年,前30年是實施新教育理念的最佳時期,但卻屢屢錯失,后20年籠罩在熾熱的應試教育氛圍中,不能擺脫。
關鍵詞: 語文教育;變遷;發展
從1904年起,我國的語文教育開始獨立設科,這意味著中國的語文教育開始具有獨立性,有了自覺發展的可能性。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國語文教育雖然經歷了低谷,但無論如何,時至今日,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回顧歷史,以史為鑒,是我們當今語文工作者理應承擔的責任。
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發端于1902—1904年制定的“壬寅—癸卯學制”。這一學制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有了第一個正式施行的學制,從此“中國文學”這一科目正式登上了中國教育的舞臺。癸卯學制在實質上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卻是披著資本主義的外衣。到了1912年,“壬子—癸丑學制”開始頒布。這一學制的頒布是比癸卯學制有一定進不的,最主要的進步就是表現在壬子—癸丑學制是為了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1923 年公布的《小學國語課程綱要》和《初中國語課程綱要》則標志著我國的現代語文教育體系初步建立。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封建的清王朝仍然做著天朝大夢,先進的知識分子以及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泱泱大國岌岌可危,于是紛紛開始探索救亡圖存之路。這首先是從文學上開始改革。當然,在文學界發生的這些改革與變化首先給中國語文教育領域帶來了變化變化的特點就是“科學化”,或者叫做“知識化”。戊戌變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愛國救亡運動過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引進西方的哲學思想、社會制度、教育科學理論來期望給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帶來理論上的依據。1904癸卯學制的頒行,使中國教育的方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王國維上奏朝廷,對文學科大學章程的課程設置提出了建議:“中國文學科科目:一哲學概論,二中國哲學史,三西洋哲學史,四中國文學史,五西洋文學史,六某國文學史,七心理學,八名學,九美學,十教育學,十一外國文學。”[1]
20世紀初的中國,更多的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在這些知識分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既是思想家、文學家又是教育家,比如魯迅、胡適、蔡元培、陶行知等人。他們一方面關注國家存亡,一方面興辦教育,在喚醒民智的同時努力創辦教育。當時的語文教育改革以改革封建教育為主旨,具有十分鮮明的人文主義、民主精神和現代性。在這樣的時代中,文化運動與教育改革則是密不可分的,文化運動的進行必然會給教育帶來新的變化。這些新的變化離不開這些既是文學家又是教育家的知識分子的推動。
1923年到1925年先后頒布了兩部學程綱要和一部師范學校的教科書——《測驗概要》,這部書的發行使得測驗的客觀化、標準化問題設置得到了極大的重視。這兩部學程綱要分別是高級中學《公共必修科國語科學程綱要》以及高級中學《必修科特設國文科學程綱要》。它們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利用學分制來評價課程教學的開端。[2]
六七十年代,全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可這也正是我們打擊知識分子,摧殘教育的文革時期。
1980年前后,我國引進了標準化測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給與學生們最公平公正的學業水平測驗,力圖提高我國語文教育的科學化水平。為了準確檢測學生們的學習水平,預測學生們的學習程度,在編制試卷時要考慮到試卷的信度和效度,爭取使測驗公平最大化。標準化測驗作為一種科學的測驗方法有利于科學語文教育的發展,使得語文教育朝著科學化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3]
令人欣慰的是,在語文教育導致學生們逐漸失去個性的時候,1998 年以后的廣大教師,語文教育專家、學者開始關注由應試教育帶來的對教育、對學生的危害。通過這些教育專家對教育現狀的反思以及對教育未來的設想,2001年語文教育行政部門修訂了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編了教材,確立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這些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的語文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2017年的語文課程標準又新增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新的課程結構,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學業質量,及學業質量與考試評價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的一次次修訂正是體現了語文教育理念的一次次提升,語文教育實踐的一次次完善。新課標在強調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的理念。正是這一次次教育制度的革新與進步,才使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又恢復了一片欣欣向榮。
綜觀百年語文教育史,有得也有失。對我們現代人來說,認識并改正錯誤進而繼續前進才是最重要的。正所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作為語文學習者,我們需要學習和成長的還有很多。只有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語文教育的探索才能積極健康,不斷前進,永遠散發出勃勃地生機。
參考文獻:
[1]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7.
[2]廖世承.新中華教育測驗與統計[M].上海:中華書局,1932.28.
[3]靳 健.現代課程理論的發展對中國語文課程觀念的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2001(2):8-10
作者簡介:
董瑤(1993.10--),女,籍貫:河北張家口,學歷: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