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數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系統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實現數學的高效課堂的話就需要師生之間的課堂有效互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互動的角度完善初中數學課堂 教學要注重融入現代化、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巧設數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環節以及注重改變課堂教學的分化現象 等合理化建議,以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互動;提升策略
隨著我國初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完善,我國整體素質教育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仍然處于比較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初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銜接小學以及高中的數學學習的關鍵環節,初中數學課程一直是初中學生學習非常困難的課程之一,如何提升初中學 生學習數學和培養興趣顯得尤為關鍵。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初中數學課程成為初中生學習的困難之一占據 50% 以上,這一數據足以說明了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亟需改革和完善,而且初中數學課程講授過程中均已老師為主導, 學生未能充分參與其中,也不能深刻理解其內涵,長時間 累積也造成了對初中數學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和心理,極有可能造成了初中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進程和努力程度。因此,關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我國長期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以希望推動我國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策略的完善。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而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生數學素質的集中體現。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學習,學生沒有辦法實現其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能動性。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課堂上的師生有效互動。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課堂的模式死板,缺乏靈活性
當前的傳統課堂中缺乏靈活性是中學課堂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這都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在這樣死板的課堂中一般都是以知識點的總結和歸納為主,缺乏相應案例的導入。傳統的升學考試制度要求初中數學課程講授必須依據升學考試的課程大綱,教師缺乏安排課程與章節的機會和權利,只能選擇一種適應的心態面對課堂教學。
2、學生沒有辦法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
當前的教學課堂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未能充分融入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之中,這樣就造成了課堂互動環節的脫節,學生只能選擇被動接受,無法提升自身學生興趣和積極性。
3、學生的知識素質不等
在一個班級當中,總會有一些在成績上不等的學生,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當教師進行課程的講授時,只有少部分尖子生能夠充分跟隨教師的思維,而其他大部分的中等生和一些理解能力不足的學生很難理解相關的數學問題,直接造成了初中數學課程的兩極分化現象。
二、針對初中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的策略分析
1、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主體性
初中學生正處于一個求知欲旺盛的年齡階段,對于未知的知識有著強烈的學習欲。在這個時候對學生進行主動提問是十分有效的。教師需要抓住這一點,將學生的吸引到課堂上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真正當做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實現課堂中的師生有效互動。
2、以形象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的引導
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較為抽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時刻保持思維的活躍性與積極性,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對于學生思維的激發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個實現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的一個辦法。現今的信息時代,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注入了許多的新鮮血液,教師可以將現在的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以音樂視頻的形式放到課堂上,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的印象,以達到課堂的師生互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的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面對新時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從講授的方式、課程安排以及課堂環節等方面不斷去改進和完善,要不斷地注重課堂教學的深入實踐,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相應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闕建華.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環境的有效性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03) :45 - 49.
[2]楊世聯.例題教學中的“變臉”藝術———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初探[J].新課程學習,2010, (10) :23 - 26.
[3]夏宗林.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 文理導航,2014,(07) :34 - 38.
[4]雷麗青.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數學教學通訊,2013,( 18 ) :60- 62.
[5]鐘文琴.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實踐[J]. 新課程研究,2012,(05) .
[6]王元強. 對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反思[J]. 吉林教育,2013,(07) :78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