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今教育體制的完善,美術教育對于兒童成長階段的意義日漸重要,繪畫作為美術教學中最為普及的一個基礎課程,在當今教學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講求“大面積撒網”和過分追求教學成果等不合理的教學理念導致當今兒童繪畫教學出現了一些弊端。以兒童視覺發展的視角,從他們的視知覺發展規律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當代兒童繪畫教育中的幾個常見問題。
關鍵詞:視覺發展;兒童繪畫
在教育水平和教育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對美術教育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兒童較早就開始接受繪畫教學。在家長的認知里,繪畫成了培養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幾乎所有學齡兒童都在接受著不同程度的美術教育。但一些教育者采用的教學方法只能單方面討好家長,不能真正使受教育兒童得到啟發,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不應只看表面現象、盲目制定計劃,正確的兒童繪畫教學以對兒童視覺發展的關注為前提,應做到不為了“教”而“教”,不為了“學”而“學”。
一、過分強調“技巧”
過分的強調繪畫技巧是當今繪畫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之一。為了使兒童繪畫達到某種效果,輔導者會要求他們在繪畫時做到畫面中物體大小有別、遠近有序等。事實上,在兒童繪畫作品中常見到所描繪物體大小不能區分;兒童繪畫作品中的形象大小比例和現實中的參照物有所差距等問題。關于此類問題,阿恩海姆曾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做出相關論述,認為兒童早期繪畫處于一個“無區別”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所有事物都被看作是大小相等的,甚至同一事物的各組成部分也都大小相同,這也許就是許多兒童人物畫中五官大小都幾乎相同的原因,因為“知覺對象之間的相等,相對來說并不取決于大小的相等。”[]
通過觀察一些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繪畫過程,發現兒童繪畫中的“無區別”現象主要集中在2—4周歲的兒童中,其表現特征分為三類。一,畫人物時五官的大小幾乎相同,這是因為在此年齡階段的兒童不能對知覺對象的大小做出合理判斷,在兒童的視知覺中人物的面部識別度最高,五官對于兒童繪畫來說是辨別人物及表達心情的關鍵。二,在畫人物時先畫出頭,然后畫五官,其次是身體,這樣依次向下畫的順序常導致兒童畫中的人物頭重腳輕的現象。兒童在創作時往往會先畫他們認為重要的部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表現力驅使下的本能表現,早期兒童的視知覺是不能感知比例關系的,他們只是將所見事物的各部分排列在畫面中。第三,在兒童的繪畫中幾乎看不到透視關系,畫面中的元素呈排列狀或交錯狀。這是因為兒童在年幼時期視知覺發展尚未完善,知覺對象的相等不等于實際大小的相等。輔導者如果只重視教學成果,為其預設一個標準并灌輸一些符號性質的繪畫技能,就會忽視個體發展的實際需要,導致兒童作品標簽化、同質化。
二、夸大“想象力”的作用
在繪畫教學中經常見到教育機構或輔導者過分強調想象力的培養,想象力固然是兒童創作的寶貴財富,但若打著培養想象力的旗號讓兒童憑空去畫,就脫離了對事物的觀察和感知,那是對想象的曲解。“因為想象是對感知材料的加工、改造和組合,離開了感知材料的想象就成了無源之水”。[]繪畫是對生活體驗的涂鴉創作或表現再現,需要擁有對事物的直觀體驗并積累一定的視覺經驗才能依靠想象力加以表現。想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成年人世界里的想象也是來源于對事物了解之后產生的,因此,在繪畫教學中不能以成人的標準輔導兒童,要給他們提供觀察的機會。讓兒童接受繪畫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的培養想象力、培養創造力等,它旨在使兒童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反復觀察后在畫紙上展現出具有個人情感與個人特色的內容,這種過程在兒童世界里將會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三、誤導兒童模仿作畫
在兒童繪畫教育的一些實例中,所謂的“創造”變成了口號,為了訓練兒童掌握所要塑造物體的造型,輔導者過多提供作畫步驟。這種行為往往還被輔導者認為是必要的教學方法。兒童在被養成這種概念灌輸的方法后就會更加注重模仿,無形之中對思考和創造的過程進行省略。
一些輔導者過于注重輔導成果,在教學時提供過多的作畫步驟,刻意強調對與錯,將繪畫方法變成概念灌輸。不當的簡筆畫教學和范畫教學都會影響兒童視覺發展,陷入“固定思維”的教學局面。當兒童有了臨摹意識時,習慣性的范畫教學能快速提高兒童的臨摹技能,忽視了視知覺發展階段的完整性。導致他們缺乏對真實事物的感知與觀察,不能有效提升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兒童繪畫重在表現和情感表達的意義;同時,也容易誤導兒童將優秀作品的標準定義為為“畫得像”,影響到兒童繪畫的積極性。成人的審美不能代替兒童的審美,兒童的視知覺仍處于發展階段,其對事物的判斷標準各不相同,范畫教學或簡筆畫教學應作為輔助運用。優秀的兒童繪畫是通過練習獲得的繪畫技巧與視覺發展螺旋遞增的。
四、不合理的評價制度
我們常在兒童繪畫作品中看到千篇一律的主題和式樣,這種情況的發生一方面源于教學方法不當,一方面也與不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很大關系。較為常見的不合理評價制度分為三類:一、將一些兒童繪畫作品與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相比較,并給予“有天分”、“有才華”等較高評價;二、將能力和興趣當作是兒童繪畫教育進度快慢的決定性因素;三、班級中盲目的個人表揚機制。這些評價標準是根據成人經驗劃定的,不合理的榜樣制度和評價體系直接忽視了兒童繪畫作品中的真實信息,混淆了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導致兒童將積極性用在完成模仿成人喜歡的作品之中;過分褒獎則會導致其他未受到表揚的兒童失去創作信心,從而模仿甚至抄襲受到肯定的作品。阿恩海姆也提出了教育的影響:“由于學生們一味的模仿受他們敬重的老師們的方法,就有喪失自己的直覺能力的危險,因為這時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對某種表現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對這種形式的使用上(用這種形式去創造),他們就會漸漸地對自己創造的作品喪失自信和滿足感,甚至不知所措,最終喪失了一個兒童所特有的誠實。”[]
在教學中教育者應杜絕機械刻板的教學方案,被壓抑了情感后就會使兒童缺乏表現欲望,缺乏情感的投入也就意味著其作品與體驗失去了直接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經驗與技能共同的進步,要在了解兒童視覺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引導,拒絕采用單一的技能教學、盲目的想象教學和極端評價制度等不恰當方式。而應了解兒童視覺發展規律,采用保護個性、關注情緒的教學方法。
注釋:
①③滕守堯.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53,273
②趙躍慶.繪畫創作與兒童視覺經驗的發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居伊·勒弗朗索瓦.孩子們:兒童心理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趙躍慶.繪畫創作與兒童視覺經驗的發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0(4):94-98.
[4]冀悅.阿恩海姆視覺思維理論指導下感受兒童繪畫中的視覺元素[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6):00193-00193.
[5]徐偉.兒童繪畫特征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07, 27(4):195-197.
[6]楊丹.淺析如何避免兒童美術教育的誤區[J].美術教育研究,2011(3):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