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風”是一個家族或家庭處事的基本作風,又稱為“門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一個家庭的文化體現。具有一定的傳承性、獨立性和相對的穩定性。中國傳統家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家族、家庭的風尚習俗。它的形成有著淵源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積累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財富。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家風直到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傳統;家風;當代
一、中國傳統家風的基本內容
(一) 立德修身
修身即修養身心,學會做人,涵養家庭成員的道德人格。中國傳統思想中就把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而其在傳統家風傳承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修身”是最為基本的準則,在更高層次上要求家庭成員遵守“立德、立志、”這兩個基本原則。“修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立德”。袁衷是明朝英宗正統年間的進士,袁氏家訓也而被人們當做典范來學習。他在《庭幃雜錄》中曾經指出:“志于道德者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為富貴者為下。”[1]在他看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既不是追求功名更不是追求榮華富貴,而是要加強道德品質的修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立德修身。
(二)孝悌人倫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的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數千年來對于維護中國傳統家庭的穩定意義重大,因此成為了中國傳統家風傳承中的重點內容。
近年來曾國藩家風的傳承一直都在被人們所討論研究,而曾國藩就是一個將“孝”作為最高思想品質的人,認為孝悌是最高的學問。曾國藩認為孝悌是高于功名利祿的,并且居家才是長久之道。他在《曾國藩家書》中曾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吾。所望于諸弟,不在于科名之有無,第一則孝悌為瑞,其次則文章不朽。”[2]可見曾國藩將孝悌作為子孫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
(三)家國天下
愛國主義是中國傳統家風傳承中永恒不變的主題。中華民族歷盡五千年的風雨滄桑還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就在于人民強烈的民族驕傲感與自豪感。這與我們家風傳承中對家國天下,民族氣節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國情懷無不體現在傳統家風的傳承當中。正是基于“家國天下”、“家國同構”的特殊文化背景,中國傳統家風建設中特別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故事家喻戶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膾炙人口。
二、中國傳統家風傳承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一)傳承中華優秀道德
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過程中發揚了我國傳統的優秀道德。首先在治國層面上,儒家經典為傳統家風的構建提供了很多精神支柱。如周公輔政對侄子成王說:“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3]這成為了很多帝王教育后代的家訓。
其次,從治學層面上看。中國傳統家風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如何讀書,如何鉆研學問的語句,并且一直影響著一代代人。如顏氏家訓中有:“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4]這些名家家訓至今還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最后,在為人出世層面上,家風又涉及到家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關系。如《謝氏家訓》中記載:“舉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緩;言語要誠實,毋欺妄躁率。”對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積極地參照作用。以上這些都包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道德,在今天傳承中國傳統家風,就是對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一種發揚。
(二)促進家庭凝聚力提升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家庭,而每種家風都是為家庭而服務的,促進家庭和諧,促進每一個家庭成員更好的發展是家風傳承的目的之一。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在當代具有促進家庭凝聚力的提升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家風有助于增強家庭觀念。中國傳統家風當中很多內容都充斥著“孝”的含義。在封建社會人們對此的重視可以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今天再次提倡家風的傳承,也為了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回歸,增強家庭觀念。
其次,良好的家風對家庭道德起到規范作用。良好的家風是優秀道德文化的體現,在當代他可以規范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行為。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上家風良好的大家族,如王船山家訓、鄭氏規范、顏氏家訓等都是以道德規范的方式約束著族人,并且的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我們提到這些氏族還會認為其有著優秀的家風。而在當代,家庭的概念相對于之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親密人數相對減少,而良好的家風的規范作用卻顯得越發的重要。以上這些都在促進家庭凝聚力的提升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中國傳統家風傳承在當代出現的問題
(一)家庭觀念弱化影響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
在中國傳統家庭中,是以血親關系為核心的,但是在當代這一觀念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發生了稍許改變。這些改變對我們傳統的家風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轉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家庭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社會家庭生活方式是按照傳統禮儀和道德嚴格約束的,現在轉變為按照家庭實際情況來自行約束。另外是家庭養老方式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傳統家庭養老方式逐漸過渡為社會養老,也就說以往養兒防老的時代逐漸要過去了。現在的老年人逐漸不再依賴于孩子的養老。
家庭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家庭養老方式的改變伴隨而來的是傳統家庭觀念的逐漸淡化。以往家庭中是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作為紐帶形成的一種互相的聯系。可如今現代家庭的這種相互聯系逐漸弱化。而家風的傳承就是靠著父母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等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這種養老方式的改變拉開了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家庭生活方式的改變更使得一個家庭中并不只有一套家庭行為準則。家庭觀念的弱化給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二)過度物欲遮蔽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
除了家庭觀念的弱化會影響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之外,當今社會出現了很多不良的社會風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中國傳統家風的傳承造成困難。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勤勞勇敢、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時每個家庭都會教育子女要老老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家風不言,有辱門風。可是到了當代社會,世風日下,人們從最開始的追求本分到了今天的過分的追求物質生活而忽視了精神的培養。物欲的膨脹導致你們的價值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這與我國傳統家風中所提倡的優秀品質產生了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暫時被物欲蒙蔽雙眼的人們很難真正的重拾優秀傳統家風。這的確是我們在家風傳承中所遇到的問題,但是也確實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中國傳統家風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頭連著傳統,一頭連著當代。在當代,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家風,是理解中國家族文化,乃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在這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當今時代聯系更為密切的今天,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家風的內涵,并且更好的把其傳承發揚下去,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注釋:
[1]朱明勛:《中國古代家訓經典導讀》.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第55頁.
[2] [清] 曾國藩著:《曾文正公家書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頁.
[3]王云五:《尚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第68頁.
[4][南北朝] 顏之推:《書立方·4·顏氏家訓》,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年,第67頁.
參考文獻:
[1]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