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對美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1979年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美術教育大綱(試行草案)》就明確指出:“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創新成為美術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思維,還可以探索和構建新的教育模式,讓美術課堂活潑有趣。
在美術教學中,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我們及時思考,在剪紙藝術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剪紙藝術的展示方式比較單一,引發了我的創新思維,剪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同時它還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鮮紅的色澤代表著吉祥如意,帶著這種美好的愿景,陳述著中國人民的歷史與生活,而中國工筆畫也是中國繪畫特色較為明顯的一種繪畫風格,工筆畫注重寫實,運用及為精湛和細膩的表現技法進行表現,剪紙和中國工筆畫的結合很好地闡述了簡與繁的特色運用。
(一)中國剪紙藝術的特點
剪紙藝術距離今天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他有著獨立的表現形式,剪紙藝術實際上是借助紙張作為載體的一種鏤空藝術,把要表現的形象用鏤空形式表現在紙張上,在中國歷史上通過長期的積累與實踐,運用中國渾厚的文化歷史積淀,憑借人民的聰明才智,慢慢錘煉日益完善形成了以剪、刻為主要表現方式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把拼色、染色、襯色、撕紙、燒燙等多種表現技法融入到剪紙藝術當中,讓剪紙藝術的表現變得形式多樣,極具藝術表現深度與廣度,同時剪紙還分為南派剪紙和北派剪紙,南派剪紙細膩柔美,如春蠶吐絲,北派剪紙粗狂豪放,如大筆揮墨,兩種表現在剪紙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由于剪紙藝術表現工具材料非常簡便,技法易于掌握,同時有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易于被學生接受與喜愛。
(二)中國工筆畫特點
中國工筆是中國畫中極具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以線作為基本造型,運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宇宙萬物,然后經過層層渲染,隨類敷色,用精湛細膩的筆法描繪出景物,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表現效果,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工筆畫最早可以追溯到陰山巖畫和半坡出土的彩陶藝術,工筆畫以獨特而淵源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工筆畫”線條圓潤流暢,圖案注重美感,均衡中有變化,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哲學運用毛筆和附著明礬的宣紙或絹表現,極具中國特色。
(三)剪紙和中國工筆的火花碰撞
兩種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剪紙的鏤空藝術與工筆畫的精湛細膩,在藝術形式上形成一種高度的碰撞。
1、創作構思,剪紙需要先設計模板,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思考如何結合,哪一部分為剪紙部分,哪一部分為工筆表現部分,剪紙為鏤空藝術,在表現方式上可以簡潔明了。而工筆部分需要嚴謹細膩,為剪紙營造獨特的渲染環境。
2、藝術表現的展示,運用剪紙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采用張貼的方式粘貼在已裝裱好的熟宣上,然后把剪紙融入到工筆繪畫中,讓他成為工筆繪畫的一部分,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讓中國工筆畫的嬌艷和嫵媚成功地融入到剪紙之中,既有創新之處,同時也能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和運用中國特色繪畫與民族藝術,在傳統文化的傳承的道路上實現多樣化的視覺沖擊,在同一副作品中運用兩種不同的特色表現融合兩者優點,而這樣的技法創新,很好地完善了與此同時認真落實了美術學科提出來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在剪紙和工筆畫的結合表現中,把意識創新,方法創新和思維創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藝術創新的道路淵源而漫長,需要不停地思考與完善,中國傳統繪畫與民間剪紙因他絢爛而更加迷人。
作者簡介:
王燕琳(1981.7.2——)36歲,漢族,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學校初中美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