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探究明代時期“浙派”繪畫與“吳派”繪畫之間的差異以及差異產生的原因,其差異具體從分布地區、畫家群體、繪畫類型及風格去具體分析,而產生差異的原因則是從畫家、所處地域、新政權等背景去具體分析。
關鍵詞:浙派;吳派;繪畫;差異;原因
一、明代所謂“浙派”繪畫與“吳派”繪畫之間的差異
(一)分布地區
首先在分布地區上“浙派”繪畫與“吳派”繪畫就存在差異了。明代“浙派”繪畫主要分布是以浙江地區為中心的,而“吳派”繪畫主要在蘇州及其周邊地區出現。
(二)畫家群體
除了地區之外,“浙派”繪畫和“吳派”繪畫的畫家類型也有所不同。明代“浙派”繪畫畫家主要服務于宮廷,多為宮廷畫家,表現起一些雅集、文會之類的場面,還是會有一些世俗氣息。而明代“吳派”繪畫畫家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為新“隱士”,他們雖為隱逸,對生活卻往往取比較入世的態度,所繪的畫作也多追求士氣,風格蒼秀,貼近現實生活,留下了許多生動的藝術形象(文人士大夫的理想生活和風貌),反映自然美景對于畫家心靈的慰藉與凈化,展現出自己鮮明的特色。
(三)繪畫類型及風格
因為地區分布差異,“浙派”繪畫和“吳派”繪畫所學的畫風也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浙派”繪畫是對南宋院畫的繼承,“吳派”繪畫是宋、元士夫畫的后代。“浙派”繪畫主要是南宋院體繪畫體系,“吳派”繪畫則是轉向筆情墨趣的人文畫,從根本上改變了院體山水畫的固有面貌。
在風格上,“浙派”繪畫山水主要學習李郭和馬夏的風格,畫風崇尚寫實,偏好力感的表現,重視塊面的構成,筆墨勁漸精微,豪放激蕩,但又不失雅秀,擅長大幅作品,氣勢雄偉。
“吳派”繪畫則繪畫上主要繼承元代黃公望、王蒙傳統,清雅文秀,畫風比較偏寫意,他們用筆較浙派細巧縝密,風格柔韻雅秀,注重線條的形式和墨色的效果,比“浙派”繪畫含蓄,并且在書法上有所造詣,通常畫還會配上詩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開創了一代新風。
舉例戴進和文徵明,戴進在構圖上采用的多為南宋院畫的對角線式構圖(《洞天問道圖》等),并且在繪畫風格上,用數筆的描寫結合虛實相應的背景從而顯得韻味無限,也是典型的院體風格(《春山積翠圖》)。表現手法上則有粗有細,還會運用粗線條和細線條之間的對比來凸顯主要表達的對象,形成視覺沖擊(《鐘馗夜游圖》),這也是院體表現手法之一。
文徵明的作品則表現出文雅幽靜的審美趣味,比如《春深高樹圖》等表現了文人墨客的風雅生活,在看似平淡之景與日常之事中發掘內在美。又比如《古木寒泉》,氣勢豪放但又有寧靜的韻味。人物畫中《湘君湘夫人圖》用流暢的線條,呼應的動態,流露出情感,顯現出對高雅格調的追求。
從這兩位“浙派”繪畫和“吳派”繪畫的代表人物中,我想我們能體味出之前說的兩種繪畫在類型、追求、表現方式、內容等諸多不同之處。
二、“浙派”繪畫與“吳派”繪畫不同的原因
明代所謂“浙派”繪畫與“吳派”繪畫之間存在差異這與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畫家、所處地域、新政權等)有關,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背景。
(一)“浙派”繪畫
產生差異的原因,首先“浙派”繪畫的畫家多為宮廷職業畫家,為宮廷服務。除外,“浙派”分布的地區也與其差異息息相關,南宋滅亡以后,許多畫院畫家散落民間,到了元朝依舊還在堅持繪畫,所以南宋院體畫對浙江地區有著較深的影響。而“浙派”繪畫在學習對象與“吳派”繪畫學習對象上有所差異,這一點是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社會的變遷,思想也發生了改變,一切恢復宋制,設立畫院,并規定最高統治者不得喜歡元四家那種枯寂幽淡的作風,而要喜歡南宋院體嚴整蒼勁的畫法,從而開始推廣和提倡學習南宋四大家李、劉、馬、夏。
特別是弘治、孝宗更喜歡馬、夏,因此臨墓南宋李唐、馬遠、夏圭的作者,從浙江地區應時而起,涌現不少名家,其中最大的畫家當推戴進,被稱為浙派的始祖。
(二)“吳派”繪畫
分析完“浙派”繪畫接下來我們分析“吳派”繪畫,“吳派”繪畫的畫家多為新“隱士”,多為有較高的文學修養的文人,帶有半職業性。
與“浙派”繪畫不同的是“吳派”繪畫時期最高統治者大力提倡南宋院畫,浙派風靡全國的時候,在江南蘇州、無錫一帶的一批畫家,卻繼承著元四家的文人畫傳統,如馬琬、陳汝言、杜瓊等人,他們都是文學家、詩人,又能畫幾筆畫,以學黃公望、王蒙的為多,雖成就不高,影響不大,但他們卻是“吳派”約前驅者。
并且此時科舉和文人趣味的回潮對“吳門”繪畫起了推動作用,并且在這個時期,文人意識的自我高漲和主體意識的張揚,這使得社會文化模式從以貴族為主角轉變成以文人為主角。
除此之外,與所分布的地區蘇州的文化精神有很大關系。當地士大夫文人重文章和藝術修養已經影響到了下層民眾,從而使得藝術領域文人品味驟然上升,并且當地收藏古玩書畫的風氣也很熾盛。
除了畫家、所處地區、新政權之外,“吳派”繪畫的振興離不開當時蘇州經濟的繁榮,商業的通達,財富的豐裕,為文化藝術的振興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由于以上這些種種歷史條件的變化,使得“浙派”繪畫與“吳派”繪畫產生了種種不同。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問題的看法與見解,表述與見解錯誤還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王西野.董壽祺.試論“浙派”、“吳派”之間的溝通[J].書與畫,1992
[2]周積寅.浙派和吳派[J].江蘇畫刊,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