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從一切從積極的角度出發,發現并解讀問題,同時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積極心理教育以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為主要目的。本文主要對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展開研究。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取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研究
0.引言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最大的區別是其更注重人類的發展、健康與幸福。積極心理學一研究人的負面行為與負面情緒為主要內容,積極心理學是一切從積極的視角出發,以積極的心態,對當前社會發展中人們自身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進行重新解讀與定義。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相比,在研究人的積極力量、美德時,其采取的研究方法更加富有科學性,通過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人們提供更加積極性的體驗,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時,積極心理學對于人的創造力與潛力的發揮也非常重視,在向人們傳播積極力量的過程中,也快速幫助人們尋找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途徑與方法。
1.取向調整:從“消極預防”轉向“積極培養”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精神分析、認知心理學與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理論均來源于傳統心理學。傳統心理學以幫助人們戰勝心理疾病與解決心理問題為主要任務。在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與培養的過程中,常會出現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人們善良美德與積極品質的現象,這也是其與積極心理學最明顯的區別。心理學在長期的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呈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社會心理學關注社會存在較大的偏見、臨床心理學過于關注心理疾病,對心理行為背后的分析與研究較少、種族主義意識過強、存在明顯的侵犯行為、認知心理學在觀察影響人們做出正確結論過程中存在偏見與誤差。傳統主流心理學以為人們解決各類心理問題與提供各類擺脫消極情感策略為己任[1]。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傳統主流心理學的基礎上,對存在的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方法進行疏導與消解,還會根據實際情況,以心理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作為輔助手段,比如常見的有自我防御機制、認知與行為的療法等。當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個共同點----出發點與落腳點為學生心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弱點,注重學生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產生的困惑,重點關注與分析學生的各種心理疾病的表現,并基于此,研究學生心理疾病表現產生的真正原因,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法,在實施該方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好分析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從而掌握正確的預防與解決心理疾病的基本方法。雖然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實行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如何有效規避負面情緒的方法,但關于增進自身積極體驗的內容與方法非常的少,這也是致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途徑與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總目標難以達成一致的重要原因,并陷入一種治療的病態心理學與心理疾病預防取向。在積極心理學的健康教育理論中,不僅關注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還更關注積極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認為,對存在有心理疾病的治療不能只以其現有的紊亂為基準,而是要懂得主動發現患者自身存在的各種努力與潛力,并激發其自身存在的積極潛力,從而有效解決患者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實現了積極力量的升華。
2.積極心理活動課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2.1方式不同:活動體驗與理論學習
理論教育是傳統高中心理教育的主旨,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以教師基于課堂的環境向學生講解與傳授心理健康知識的方式為主,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非常少,同時,學生參與度普遍較低。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在接觸新的心理知識時,很難將書本中談到的心理學理論與內容聯系實際,并將其應用與現實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積極心理活動課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其互動性、探索性與體驗性更高,學生在參與該心理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對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還能夠更好地釋放與感受自身的情緒。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在積極的環境下,擁有更多的積極體驗,并在體驗的過程中,尋找到向往幸福的途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還有利與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使學生對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一個更加準確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加強團體的凝聚力。
2.2定位不同:優勢教育與問題教育
傳統的高中心理教育以矯治問題與預防教育為主要內容,其重點多放在問題的學生與學生的問題這兩個負面。傳統的高中心理教育的日常高中重點是一對一的個體心理咨詢與心理檔案甄選。而由積極心理學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不僅重視個體心理咨詢,還主旨發揮學生的積極優勢,比如學生的個人特長[2]。除此以外,積極心理活動課還包括積極應對、積極關系、積極成長、積極體驗這四個內容,其中積極成長主要是幫助學生激發其自身努力的動力,從而實現個人目標,而積極應對主要是指從困難與挫折中成長。積極體驗是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可以將書本的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感受到更多的快樂。積極關系主要是指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心理活動可與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其出發點明顯不同,積極心理活動課是一種結合積極心理學技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其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為己任,提高教學效果與知行合一是其主要的教學目的。
3.基于積極心理學取向,開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3.1發揮積極優勢,發揮個人特長
從上述的內容中,得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發掘學生內在潛能與自身優勢為主要方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加強對學生心理可能或已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理解學生各種心理表現的成因,并發現學生自身現有的積極力量。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此外,作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還要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的表現,采用積極品質的培養與美德的挖掘等其他具有積極性的方式,激發學生積極的力量,幫助學生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與誘惑。以積極心理學為主開展的團體活動課,比如心理測試、教師引導、同伴交流與個人反省等團體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團體活動課的積極度,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自身潛藏的優勢,并在學習與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提高學生自身的幸福感,實現積極心理教育的目標。
3.2體驗積極情緒,打開快樂之門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關注消極情緒的應對方式,而基于積極心理學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更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且會將學生積極的感悟與體驗放大[3]。根據不同時間狀態,可以將積極的情緒體驗分為將來、現在與過去這三種。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題分別是樂觀與希望、心流體驗與主管幸福感。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要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分享與感受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使學生可以跟手到情緒的產生,在感受的過程中,了解自身情緒的特點與表達情緒的習慣。因此,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關鍵目標。
4.結語
綜上所述,要全方位地推進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心理課為起點,在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中融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明確積極心理學的取向,致力于幫助學生解決各類心理問題與提高學生幸福感為己任。
參考文獻:
[1]劉甜玲. 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究[J]. 黑河學刊. 2018(03)
[2]顧云海.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13)
[3]賈銳.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身心交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理論觀察.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