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簡介藝術在當下的表現趨勢,闡明抽象藝術的價值,客觀分析藝術與科學二者的關系,了解二者間相互貫通又存在的略微差異性,求同存異。藝術與科學也是直覺與分析。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息息相關,二者的有機結合對今后社會的發展大有益處。尊重藝術的美學體驗,拓展科技的發展方向。最后談及藝術領域的科學發展,展望藝術創作與科學相結合在未來會有呈現出更大的可能性。
關鍵詞:藝術;科學;發展趨勢;分析;直覺
一、抽象是藝術分析的表現
當我們學著理解藝術,并專注于滲透在任何體驗的感知特征(感官所獲得的信息),包括顏色、形狀、色階、肌理、空間、比例和構圖的差異等明確相關的符號和象征之后,邂逅就會激發我們種種情感和思想,這時我們就沉浸在體驗的審美維度之中了。感受藝術的語言和表現技巧要借助一定媒體,以造型組合達成視覺或觸覺的藝術效果,其基本要素是點、線、面、形體、比例、節奏、色彩、材質和肌理等。通常藝術家為了更好的表達思想和精神,往往將人的感情、性格和形象直接訴諸感覺,而視覺形象則是最直觀的造型。在當代藝術語境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用抽象方式表達自我。抽象是指對作品的形狀、顏色、聲音、光線、空間、運動等進行概括化、形象化 、幾何化、主觀化處理的方法、過程或結果。抽象是對客觀因素的提取、分離與表現。
縱觀東西方的藝術史,線造型樣式就是對物象的輪廓、結構進行初級抽象的結果。塞尚是第一個有意識對物象結構作抽象化描繪并將其納入其畫面整體結構的畫家。畢加索將這種表現推向極端。保羅克利、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則完全脫離物象而走向幾何化、純形式化的表現。保羅克利的畫面會讓人產生某種客觀事物的聯想;康定斯基是種內在的精神層次的點線面的無意識表現;蒙德里安傳達的是原色幾何塊的有序感,他完全排除了具體物象的存在。藝術是表現人類情感的形式的一種創造,在康定斯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允許的”,似乎從那時候開始那種非語言所能描繪的美感伴隨著個人的情感色彩誕生出來?!拜p松的線條,交響樂般的色彩形式”,藝術更應該關注的是內心的感受和精神領域的提升,并將其作為一種內容主題,像人生使命一樣用自己的語言所表現出來。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試圖在尋找一種更為確定化嚴密的形式,通過對超越客觀物象的再現和理性描繪。
一種偶發的直覺讓人發現,尊重眼前的事物,用最簡單的圖形樣式顏色抽離解構,構成一種簡單的視覺效果的作品。事物的狀態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它好像固定在什么樣的模式下,但是它所存在的視覺形態又是一種確實的存在。一種藝術方法意味著一種對知識話語和方式進行反思的路徑,而這些思考無疑才是抽象背后真正的“哲學”。偶然的發現當下的才是最真實的。抽象是一種語言。在這個功利化的時代太多人容易把抽象變簡單,但卻忘記了抽象背后個人化的本質。藝術家劉剛曾說過“我們當下的藝術,各種主義、樣式很多,但體現創作者個性和態度的太少。所以我動手畫的時候不是我想明白了,而是我真的想畫,所以當真的想畫了,那從媒介選擇到繪畫方式以及結果呈現都是建立在我想畫的基礎上。正是這種無法抑制的過程促使我最后表達自己最需要的。”
藝術復制著純粹世界一切現象中本質的和常駐的東西。[1]藝術就是不擇手段,百無禁忌。做藝術是精神上的東西罷了。藝術可以是抽象的、客觀的、精神層面的,科學亦然。
二、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在人們的頭腦中有一個“淺常識”已經被接受-------藝術和科學是不同的。藝術代表了創造性, 而科學與分析學相結合,具有邏輯性。藝術和科學雖屬于不同的學科,但事實上有的人認為藝術和科學,它們不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形式。人們在廣泛認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同時,也認可了藝術家們所從事研究的這一事實。
科學的客觀性需要數據去作為其強有力的支撐,識別具體事件進行認真量化,歸納總結出事物本質。仔細觀察是科學家工作的首要核心,而對于藝術家來說對事物現象的體驗以及其蘊含在這些現象中的本質則更為關鍵。為了盡可能的達到客觀標準,科學家往往使用的數據都經過了實驗的證明研究,依賴可信度高的技術和方法;藝術家更多的在尊重客觀的同事,反應個人的內心感受,雖有客觀的事實為依據,但通常藝術的表達方式取決于本體的心境??茖W家不會為了表現而捏造數據,藝術家卻會為了表現性去制造偶發特征來夸大突出。當技術與形式融入了富有意義的內容時,藝術家的創造會對情感產生視覺隱喻的作用??茖W家的最終目標是發現事物真相,藝術家更多的在表達自我和創造意義上徘徊。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說:藝術與科學既不相同而又互相關聯;它們在審美的方面交會。所以,在某些時候,藝術和科學之間的距離和界限就是這樣被慢慢拉進的。藝術和科學的關系,它們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藝術啟迪了科技,科技服務于藝術。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統一;藝術與科學技術可以統一。[2]
三、藝術與科學相結合
藝術與科學曾被作為兩個不同的“ 學科”而彼此分離,各有各的教育價值與概念體系。藝術訴諸情感,因此藝術教育強調情感表達及審美;科學關注真實。但是現如今將藝術與科學進行完美結合的藝術家不在少數,他們將自己所擅長的學科經驗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做出新的專利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當藝術進入后現代主義時期,多種多樣的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誕生。機器大生產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勞動,科技的發展,波普藝術的流行帶給世界的就是藝術家經過思考后制作出來的最直觀的反映。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手工藝以一個依然強勁的不同的形式出現,“設計師--制造者”就對手工藝人自身角色的轉變和發展的描述。[3]藝術家和科學家都需要對他們的研究方向進行實驗。當下遵循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產生了一系列的人性化科學的設計理念:可拆卸更換設計,為需要而設計,回收設計等等。超越了藝術與科學,設計變得更加人性化,產品的誕生增強了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科學的分析用戶的體驗,根據體驗進行設計改良,這都是不同情境下藝術設計與科學的升華和自我進步。今后的設計方向尊重的不單純是藝術方面的經驗,必不可少的還有科學的指導。
四、總結
藝術啟迪了科技,科技服務于藝術。最后,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來說明藝術和科學的關系“我們能體驗到的最美麗的東西是神秘的,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笨茖W與藝術在藝術創作領域上的結合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相信隨著這個課題的展開,必然有許多優秀的、新穎的藝術科技作品呈現出來。科技的興起,智能設備的普及都在潛移默化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科學也與藝術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相信在未來科學的教育與藝術的教育將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在藝術領域會有更多質量優良的科學作品出現。在教育中開展藝術與科學相結合,使學生在受到科學教育的同時,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和藝術創新精神,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汝倫. 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2] 田盛子. 淺議藝術與科技之統一[J]. 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 2009(1):120-121.
[3] 凱瑟琳·麥克德莫特著CATHERINEMCDERMOTT. 設計:核心概念[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
作者簡介:
姚嫻婧,學專業,民族:漢,籍貫:遼寧,出生年月:1993年8月21,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與環境裝飾應用研究。作者單位:(研究生在讀)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