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工一詞是中國在進行改革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新名詞。本文中以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為核心,以包頭北重集團為例,針對農民工子女在就學過程中他們的受教育機會,就學過程不公平,失學率高,心理壓力大等問題,根據包頭北重集團的實際情況尋找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基本原因,并且針對所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教育現狀, 教育制度
當今時代我國社會進程加快,大量農民由農村走向城市,農民工逐漸增多,但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狀況仍舊沒有大的改變。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以下內容中均稱為北重集團)的農民工在職工中占了很大比重,存在問題較多。通過對北重集團研究發現主要表現在農民工子弟受教育機會、就學過程、就學率以及心理狀況等方面。
一、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概述
(一)農民工子女群體的構成
第一是跟隨父母一起進城的子女,即流動子女。我國城鄉流動人口在16歲以下的已有4500萬左右,已有將近24%的孩子不能入學.第二是留在家鄉的子女,即留守兒童。調查顯示,在中國留在家鄉的子女已經超過了5900萬人。大量留守兒童處于應該接受教育的年齡段,導致他們缺乏良好教育和家庭溫暖,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現狀
農民工子弟就讀狀況艱苦異常。農民工進入城市打工,多數進行商業買賣,餐廳,或者個體戶和為人打工,盡管收入水平偏低,但比在農村好些。在城市擁有自己的小天地后把孩子接進來,但是就學難,費用高,令家長們承受巨大壓力。農村每年平均學習費用僅是城市的三分之一,原因是農民工子弟想要入學就要比如擇校費借讀費等才可進校學習。如果不交,學校便拒絕孩子入學,且拒絕率在75.5%[1]。
由于很多公辦城市學校拒絕農民工子女入學,他們只有選擇城市和農村接合地的民辦學校,基本教育設施缺乏,師資力量沒有保障,但收費低,位置偏遠,不設有學生宿舍,所以學生上學不便。隨著城市發展,農民工收入與城市其他群體收入差距大,使得歧視更深,農民工子弟所受歧視也隨之而來[2]。
二、北重集團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
北重集團公司占地298.7平方公里,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為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頁獻。北重集團的農民工占比重很大,從事報酬較低且累的工作,只能根據自身經濟力量選擇孩子的學習環境。同時他們工作忙,很少有時間跟孩子交流,孩子自律能力差,很容易產生問題。
三、農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受教育機會與就學過程不公平
衡量教育公正公平的依據是受教育機會。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較低,但想在城市學校就讀要交昂貴的費用,所以農民工子弟常選擇城市中教學質量不好的學校或城市與農村接合處的學校,這些學校無論從基礎教育教學設施上、師資力量上都很大程度落后于城市教學質量好的學校。農民工屬于低收入群體,即便進入城市學校入校學習,子女也會受到各方面的歧視。首先,他們由于自己的就讀資格會產生低其他同學一等的心理;其次,每個班任課教師都不希望借讀生到本班來,他們認為借讀生影響班級整體成績。農民工子弟因學籍問題,成績沒有資格進入考評,而且不能參加學校的很多集體活動。
(二)農民工子弟就學過程中失學率高
由于城市學校對農民工子弟設下很多限制條件,導致他們的失學率近9.4%。通過調查分析,6歲兒童中有47%的學生沒進行過學前教育,近22%的9歲兒童還停留在小學一、二年級。這說明農民工子弟失學率普遍高。農民工們進城打工,卻因為諸多限制導致農民工子弟就學困難,這無疑是最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三)農民工子女犯罪率普遍上升
農民工工作變動幅度大導致他們沒有穩定的居住場所,選擇的都以租金為基本依據,但那環境不好、交通不便,導致學生上學路上的安全沒有保障。父母不在身邊,家里和學校疏于管教、青少年叛逆,很早就學會了抽煙喝酒、打架、逃課上網等。他們為了去網吧的錢有時候去偷竊甚至搶劫,據了解在未成年管教所里大多都是農民工子弟。社會應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養成健全人格,茁壯地成長[3] 。
四、針對問題所提出的建議
(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政府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農民工子弟教育問題根本原因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工子弟戶籍跟居住地不同,學校主體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合理配置調整格局,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利用資源。大力完善社會捐贈機制和立法,鼓勵社會在教育方面投入,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企業把農民工的費用承擔一些,以此來減輕農民工負擔。
(二)消除歧視,營造尊重農民工子弟的良好氛圍
教育機會的公正與公平是教育公正公平的首要,而城鎮由于戶籍制度條件所限和農村與城市地域間劃分,農民工子弟不僅進入城市學校很難,而且在入學后也會受到各方面的條件所限。政府應禁止城市設立不平等政策,大力為農民工們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機會[4]。由于農民工子女生活條件差,在學校就讀后也會有同學嘲笑,他們也因此產生心理問題。但他們由于生活環境使得對待任何事比城市孩子更有責任感。學校端正態度,從任課老師做起,尊重他們,讓他們擁有自信,一視同仁。學校應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融洽的校園氛圍[]。
(三)家長與學校良好配合,共同關注農民工子女
農民工辛勤勞動,對子女關心不足,這拉大了農民工子弟與城市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差距,讓農民工子弟更弱勢。在城市接受的不公平待遇使農民工子女心理受傷,產生厭學等情緒。農民工父母不能一昧要求強求孩子成績優異,應在平日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學校方面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交流經驗。社會各階層都應該努力減少對農民工子弟的固有認知跟歧視,為農民工子弟教育創設條件,還可以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幫助孩子們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
結 語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追求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同時衍生出的農民工子弟教育問題是社會變化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國還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城鄉教育體制的前提下,政府重視這一問題,不僅對農民工子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更對我國城市發展意義重大。讓所有農民工子弟有良好的環境成長,實現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
注釋:
[1]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376.
[2]張仕平.經濟型鄉—城流動人1:7生存狀況初探[J].經濟學期刊,1999(2).
[3]段麗華.流動人1:7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2).
[4]朱曉斌.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的價值分析[J].教育評論,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