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切藝術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與人民的需求,永葆其藝術青春。雜技藝術當然也不能例外。雜技是藝術的一種,指在特定的環境中,運用各種道具,以高難和驚險的技巧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人體技藝。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車技、爬竿、走索、鉆圈等。廣義的雜技還包括口技、魔術、馴獸、滑稽表演等,統稱為“馬戲”。
關鍵詞:雜技;創新;發展
雜技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歐美雜技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中國的雜技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萌芽形式出現,至漢代正式形成,1969年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西漢雜技俑,東漢的壁畫、磚刻、石刻畫像等實物,以及《漢書·武帝紀》與張衡的《西京賦》中,都有關于雜技的反映和記載。其后經歷代發展,不斷豐富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雜技藝術更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不僅在許多國家演出,而且在許多世界雜技大賽中屢獲金獎,備受稱贊。現在,雜技藝術的門類已很多,根據表演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劃分為舞臺雜技、高空雜技、水上雜技、冰上雜技、馴獸表演、馬戲、魔術表演等等。
綜觀世界各國的雜技藝術,面對高科技與藝術多元化的21世紀,都在大膽創新,呈現出改革的強勁態勢。我國的雜技藝術也正處于改革創新之中。根據筆者對雜技藝術的觀察與思考,我認為當前我國雜技創新應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一、節目內容的創新
過去,雜技藝術只停留在演員的技藝表演上,不要求有故事、有情節、有情境、有人物,而如今雜技的改革創新,首先針對觀眾不滿足于觀看單純技藝表演的審美需要,千方百計將技藝表演融入戲劇性之中,即在原有技藝表演的基礎上,加進故事性、情節性,并力圖突出角色的形象塑造。當然,這需要對整個節目進行重新創意、重新編排。
在這方面,已取得許多顯著成果。例如原來的雜耍《耍盤子》,由馬戲丑角當場表演,并無任何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后在保留其“耍盤子”技藝表演的前提下,改為《快樂的炊事員》,丑角穿上白大褂,戴上白帽,通過“耍盤子”的表演,表現出一個普通勞動者對職業的鐘愛之情與自豪感,令人耳目一新;又如多人自行車的車技,原來只由一個演員騎車,18個演員分別雙雙登上自行車進行表演,穿的也是傳統的民族服裝。現在改為《千手觀音》,演員仍是過去的車技表演,不過已穿上金色的“佛裝”,在高潮時,眾演員一齊伸出雙手,展開手指,形成“千手觀音”的造型,令人拍手稱快,拍案叫絕。
二、表演藝術的創新
節目內容的創新決定制約著雜技演員的表演也必須創新,即從過去單純技藝表演提升為人物化的表演與多元化的表演。
所謂“人物化的表演”,即演員在進行技藝表演的同時,還要注意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情感。如《快樂的炊事員》,不僅只表演“耍盤子”的雜耍技藝,而且要演出一個炊事員的喜悅之情與自娛自樂自豪自美的心態。
所謂“多元化的表演”,即演員在進行技藝表演的同時,還要糅進戲劇、舞蹈等表演動作,并強化面部表情。尤其是舞蹈,已與雜技凝成一體,這是新時代新雜技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
三、音樂音響的創新
過去的雜技表演,一般只有小型的民族樂隊,伴奏一些民族傳統的器樂曲,這些曲目大多與節目并無直接關系,只起點綴陪襯作用。
現在,由于電子音響設備與電聲樂隊的引進,雜技的音樂音響也逐漸成為整個雜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密切為內容服務,而且有時還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在營造優美的舞臺環境、渲染快樂的舞臺氣氛、喚起觀眾的愉悅心情等方面,都起到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功率放大器、數碼調音器等先進設備的應用,使雜技藝術的音樂音響具有了現代化的明顯特性,成為整個雜技現代化的一個推進器。
四、舞臺美術的創新
過去的雜技藝術,一般并無布景,只有固定不變的服裝與道具,化妝也是大路式的,燈光也只起“亮化”作用。
現在的雜技舞美,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與創新。
首先是服裝的創新。不再是從前一成不變的“中性”服裝,而向“人物服裝”邁進。例如《空中飛人》,有的雜技團就取名《太空飛人》,演員穿上“外星人”的服裝,做空中表演。
其次是道具的創新。有些道具,向高科技化邁進,更加神奇美妙,也更加穩定安全。
再次是化妝的創新。已由“中性妝”逐步向“人物妝”邁進,其形象更具個性化特色,也更趨美感。
最后是燈光的創新。由于高科技的電腦燈、激光燈的進入,雜技舞臺的燈光可以制造出絢麗多彩、光怪陸離、奇異怪誕、夢境幻覺、鬼蜮仙境、人間天上等各種環境與情境,甚至可以用燈光打出布景——不斷變換圖形圖案的光景。燈光,真正成為雜技舞臺的“魔術師”。
總之,雜技的本體是技巧,本體的保護傳承與創新不能丟。近年來現在的雜技創新在編排與道具上頗具新意,但在本體的創新上“只讓人眼睛睜大了一半,讓人驚訝得完全睜大眼睛的欠少”。兄弟姐妹藝術的加入充實了雜技的趣味性、可看性,但只有可看性和趣味性不能叫雜技。雜技技巧方面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觀摩、互相探討,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不是固守一點,要自己否定自己現階段的技巧,不斷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