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的哈薩克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少數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地區,那里有著美麗的那拉提大草原,其豐富多彩的舞蹈特點也來源于長期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及勞作,哈薩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對大自然十分崇拜,受地域文化之影響,加之多元文化的滲透,在漫長的舞蹈文化發展進程中,哈薩克族有著自身獨特的舞蹈風格,同時反映著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風貌和思想感情。
一、動律風格特征
受草原文化影響,哈薩克族舞蹈的部分動律與蒙古族相像,雖然兩個民族相隔甚遠,但由于同是草原文化,在舞蹈中會有類似的動律特點,可見地域、自然環境對舞蹈動律成因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哈薩克族舞蹈中,肩部、及手腕動律相當豐富,雖與蒙族的肩動律看似異曲同工,但是哈薩克族常以肩膀動作配合手部繞腕進行,哈薩克族除肩部動律特征明顯外,與維吾爾族相似,手腕動作也是極其豐富,但是繞腕路線不同,哈薩克族喜歡由上至下,由外向內的繞腕,這樣的繞腕動律成了哈薩克族舞蹈代表性動律,幾乎是哈薩克族舞蹈中必有的動律,常見的還有追揉手,雙手中指相觸,像一團火焰徐徐升起。
哈薩克族的服飾對舞蹈動律也有一定的影響,因當地氣候溫涼,因此哈薩克族人的服飾并不簡單,鞋靴是哈薩克族男女的必備,在草原上防止昆蟲雜草,因此哈薩克族舞蹈的腳下步伐動律比較細微,尤其女性,沒有特別夸張和運動路線很大的動作。哈薩克族喜歡穿坎肩,戴首飾、腰帶,帽子的樣式也是別具一格,女性帽尖以及袖口連接手背或者中指的地方喜歡帶羽毛的裝飾,服裝的總體樣式看似天鵝,受服飾特征的影響,哈薩克族女性沒有維吾爾族動脖子的習慣,而是晃頭,輕輕的抖動帽尖上的羽毛,手背上的羽毛配之繞腕動律,顯得十分有特色。
二、舞蹈音樂特色
哈薩克族舞蹈音樂節拍多以2/4、3/4、4/4拍子為主。2/4 拍 3/4拍為常見音樂,這種音樂結構比較自由,單樂段基礎上加副歌是較典型的結構方式,常有樂句不等長的非方整性特點。而在復樂段中,副歌大多主要以主部的擴展或者變化重復,要么完全重復。因此,舞蹈的動律風格也會受旋律節奏的影響制約而變得特別,3/4拍的舞蹈音樂使得哈薩克族舞蹈的步伐動律常見碎步,以及類似“波爾卡”的舞步;2/4拍節奏的舞蹈音樂使舞蹈動律顯得十分活潑熱烈;哈薩克族茶余飯后會以歌舞助興,一般2/4拍的舞蹈音樂在這樣的場合較多見。由于大多數舞蹈音樂都以抒情表白為主,節奏柔美,所以哈薩克族也被稱為新疆最浪漫的民族。音樂主要的伴奏樂器是“冬不拉”彈撥樂,聽上去類似吉他,但外形十分特別,松木制成的音箱,有扁平的也有瓢形的,琴桿很長,共有10個品位,兩根絲弦便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哈薩克族的舞蹈音樂中從來沒有少過“冬不拉”的伴奏,一般在舞蹈演員還未出場,音樂先響起,只要有冬不拉的聲音,就可以確認為哈薩克族的舞蹈。
三、舞蹈表現形式
哈薩克族是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民族,他們將這種情感寄于舞蹈之中,因此在哈薩克族帶的舞蹈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對動物的模仿,和生產生活的再現。原始的生存環境和單純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哈薩克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舞蹈表現形式。
(一)、對自然的崇拜——圖騰舞
哈薩克族會將對圖騰的崇拜體現在舞蹈當中,他們對草原上馳騁的“馬兒”,和湖泊中身姿曼妙的“天鵝”有著特殊的情感。生長生活在伊犁大草原上的哈薩克族,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因此哈薩克族對馬兒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他們認為馬兒溫順、勤懇、矯健,因此在哈薩克族的舞蹈當中,常會出現模仿馬兒奔騰,或者騎馬馳騁的動作,動律給人感覺緊張而有利,表演主要以男性為主。這一點也與同是草原文化的蒙古族略微相似,但是由于音樂風格的差異,導致舞蹈的風格動律上大有區別。
而女性舞蹈多則以模仿天鵝為主,傳說天鵝是哈薩克族的圣鳥,在哈薩克族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常見天鵝的身影,萬物有靈,天鵝象征著純潔與美好,哈薩克族對天鵝的尊崇與敬仰也都表現在了舞蹈,以及服飾當中,哈薩克族女性服飾的靈感也是來源于天鵝的形象,所以哈薩克族的天鵝舞,給人感覺深情而柔美、輕盈而含蓄,有時用身體表現天鵝形象,有時用手臂表現兩只天鵝相互對視交流,對天鵝舞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
(二)、對生活的熱愛——勞動舞
哈薩克族的勞動舞主要有“擠奶舞”、“搟氈舞”。既然是游牧民族,“擠奶”這樣的勞動生活是一定存在的,這與同是草原文化的蒙族,依然有著表演形式上的雷同。擠奶舞滿載著哈薩克族對生活的熱愛,也是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哈薩克族特殊的舞蹈再現形式,舞蹈的一種重要作用就是反映和再現這個民族的生產生活風貌與內心思想情感的特點。
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普遍居住在自己親手制作的氈房中,氈房的外形與蒙古包相似。條件相對優越的哈薩克族家庭的氈房也是很講究的,氈房里面會用不同的布料裁剪出風格各異的團,將圍氈修飾起來,格欄的周圍都掛著花色各異的壁氈,他們沒有沙發,地上會鋪滿地毯和花氈,輻柱上也會刻上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花雕。由此可見,哈薩克族是個十分勤勞并熱愛生活的民族,他們將這份熱愛之情同樣寄于民族舞蹈當中,也就是“搟氈舞”哈薩克族舞蹈中特殊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哈薩克族在制作氈鋪時的情形。
四、傳承與保護
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總人口數為1462588人 。新疆眾多少數民族因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特質,有其民族特殊的舞蹈文化,尤其是像塔吉克、哈薩克等這類人數相對較少、居住集中又少與外界聯系的民族來說,他們具有很強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應當被重視,民族舞蹈的根仍是與該民族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息息相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都會發生變化,加之“一帶一路”對新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視,新疆的經濟將會迅速發展,而舞蹈恰恰是反映民族文化現象的一面鏡子,如果在交通、信息發展迅速的當下,對本民族原有的舞蹈特質文化不加以挖掘整理保護,很容易被其它文化融解,失去原有的風格和特色,致使舞蹈文化的發展走向趨同。綜上,社會的變化影響著舞蹈文化的流變,因此我們當下重要的任務就是將哈薩克族這類相對原始的民族舞蹈表現形式加以挖掘和整理,使這些富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得到保護。
參考文獻:
[1]陳丹丹.淺析哈薩克族舞蹈勞動舞動作在教學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6(15).
[2]謝雯雯.新疆哈薩克族舞蹈的地域特征分析[J].戲劇之家,2016(11).
[3]宋瑞江.草原歌舞風情畫 哈薩克生活贊美詩——新疆哈薩克族民間舞蹈的特點[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
[4]任慧婷.哈薩克族舞蹈中的駿馬藝術形象[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5(05).
[5]瑪爾維娜.舞臺化哈薩克族舞蹈與原生態哈薩克族舞蹈的關系.戲劇之家,2015(08).
作者簡介:
王瑋(1991- ),女,漢族,新疆喀什人,音樂與舞蹈學碩士,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