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月等郎》(簡稱《等郎》)的音樂是以荊州花鼓戲的高腔為主,以《思凡調》、民歌《回娘家》和小調《三棒鼓》為輔的素材來創作的。不是照搬沿用,而是大膽創新,使其更有時代感、人情味。用傳統和現代的作曲技法,塑造了一部帶著江漢平原泥土芳香的花鼓戲。該劇以《苗子主題曲》、《招魂曲》、《等郎調》、《思戀曲》等四個音樂主題形象貫穿全劇,交叉進行、展開對比,音樂形象,生動鮮明,使用了管弦樂隊加上民族樂器進行編曲,并在表現形式上借鑒了西方歌劇的無伴奏合唱,宣敘調等。
關鍵詞: 傳承;創新;主題音樂形象
戲曲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閃耀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名族的意志和追求。
荊門市藝術劇院排演的現代花鼓戲《十二月等郎》,曾先后榮獲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評比展演劇目一等獎,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和文華劇作、導演、音樂創作、舞美、表演等單項獎,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戲劇獎,列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十大精品劇目。
俗話說,妻好一半福,戲好一半曲。戲曲是“戲”與“曲”的組合體。戲(故事情節)是戲曲的載體,而音樂則是戲曲的靈魂。二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本文試圖從該劇的主題音樂形象方面進行分析、探討,有助于類似風格的創作實踐,更好促進花鼓戲音樂的傳承創新,繁榮發展。
一苗子的主題曲
一出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主人公是否在舞臺上立得住,站得穩,形象好。
戲曲音樂是為主人公服務并升華人物形象的,除了語言之外,主題音樂形象顯得十分重要。
女主人公苗子的音樂主題,取材于荊州花鼓戲“四大主腔”的高腔于《招魂曲》的先現動機,經作曲者精耕細作、大膽創新、脫胎換骨的提煉后,以商、徵調式相交替而成,其主題性格鮮明、內涵深刻豐富。在西洋管弦樂奏響時,苗子果敢干練的性格凸顯;在以二胡為主奏的民樂響起時,其音樂主題又有柔情綿綿、愛心纏纏之感;在唱腔中出現時,其音樂主題隨唱詞的長短與揚抑而擴充壓縮及跌宕起伏、多重性格的刻畫,把在農村中那勤勞樸素,善良多情而又敢作敢當的婦女典型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生動可贊。
二《招魂曲》的主題
《招魂曲》源于民間,原本是用于親人對或因病折磨或受驚恐而失魂落魄者的呼喚,俗稱把魂喊回來。劇中,當旭貴在建筑工地被砸死后,留守在家的女人們正在籌資建魚塘搞養殖,排隊交款的場面始終與無休止反復詠唱的《招魂曲》相伴。“回來喲,我的郎喲,我的姊妹喲”
那簡約從容卻深沉動情的旋律,在淺吟低唱中令人揪心。當旭貴妻交出旭貴的全部撫恤金時,高揚的《招魂曲》,緊接苗子聲嘶力竭的“嫂子”呼喊聲,組成了催人淚下的催淚彈,讓人經久喘不過氣來,勾起了無數人的兒時記憶,產生了共鳴,這就是音樂形象的感染力。
三《等郎調》主題
《等郎調》取材于民間音調《三棒鼓》,它是農村婦女的群眾音樂主題。
《正月等郎調》
該唱段系女聲齊唱,旋律婉轉,柔情似水。同時其間的大跳音程體現出一種女性的柔韌和剛毅,器樂部分運用了豎琴稀疏的琶音伴奏,還運用了復調的手法,以大提琴的旋律與人聲形成對話,表現出女人看著男人離村時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堅韌執著的生活態度。該劇每場的切換處分別以民族、美聲、通俗的獨唱、齊唱和勁歌及搖滾風格的男聲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來渲染劇情。全曲音域不寬,只有11度,一般人都能唱,很容易普及。曲調建立在徵、羽、商三個骨干音上面,屬徵商調式,旋律樸素無華優美動聽,把盼郎等郎那個牽腸掛肚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是感人。
四《思念曲》主題
《思念曲》是出外打工的男人與留守在家的女人共用的樂器主題。音調來自民國時期拉著二胡乞討的民間藝人。在此,經提煉后命名為《思念曲》。家喻戶曉的二胡是該劇主題的形象載體,也是闡發全劇內涵高潮的主要表現手段。這個中心道具,承載著劇中人的情感命運,堪稱一絕。《思念曲》的基調必須簡單易記,旋律深沉動人。如苗子的丈夫旭漢離家時為苗子拉響此曲,在夜深人靜苗子想念丈夫時也拉響此曲,隨著劇情的深入,當遭受婚變的周龍與受到情變困擾的苗子同病相憐時,也是由二胡聲引出了人物幻化的心理空間,此時的《思念曲》融進了苗子的音樂主題形象。《九月》那場戲的尾部,近六分鐘,演員沒有唱腔,也沒有道白,由音樂挑大梁,讓劇中人入戲,在悠揚的無詞歌聲中,周龍正欲吻苗子時,《思念曲》響起。幕啟,男人們在建設工地的腳手架上,集體拉響了二胡。此時的《思念曲》是以復三部曲式結構出現的,此曲原主題和《苗子主題曲》以及《招魂曲》主題相融相襯,交相輝映,B段以現場50把二胡的快弓演奏,左手的上下翻飛,掀起了洶涌澎湃的激情。再現A段,曲調轉調演奏,加之雙管編制的交響樂協奏。其音響令人震撼,激動不已,那是呵護故土的呼喚,守望家園的信念,那輝煌的音響是對未來的希望充滿信心。戲再次掀起高潮之后,由那略帶粗野的通俗唱法唱完《等郎調》來結束這一場戲。當戲終落幕時,這一簡樸的用二胡演奏的器樂主題及用其各種技法發展而成的樂曲,給觀眾留下了極深刻的記憶,揮之不去,難以忘懷。
該劇的音樂創作給了我們一個可貴的啟示:主題音樂形象是一部戲曲的靈魂。塑造靈魂,必須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之路。
習近平同志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這是黨中央在新形勢新常態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和希望。藝術形式日新月異,表現手法千變萬化,雖然萬變不離其宗,但傳承與創新始終是藝術保持生命力的唯一法則。戲曲音樂生命力頑強,植根土壤豐沃,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兼收并蓄,沉淀與生發是其不斷延續的推動力。戲曲音樂工作者,就是要在創新中傳承傳統,在創作中開拓創新,從技法中提煉元素,自生活中萃取精華。努力做到溯文化本之淵源,豐戲曲傳統之翼,振先進文化之聲,圓中華民族振興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