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郭熙是北宋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人。他出身于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后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云的皴筆,后人稱為“卷云皴”。他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致、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于影塑,在墻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郭熙畫《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傳世。其中《早春圖》成功地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甦醒的細致季節變化。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
關鍵詞:林泉高致;美學;三遠
《林泉高致》是由郭熙之子郭思編,但由于時代久遠,此書已散佚。如今所看見的《林泉高致》乃清人豫章歐陽必學課本,整理共得《山水訓》、《畫意》、《畫決》、《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山水訓至畫題是郭熙的言論。《林泉高致》在中國畫論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價值的著作。《林泉高致》是中國山水畫理論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對北宋以前的山水畫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一部關于山水畫論最豐富,最完整的一部著作。
一、《林泉高致》中的思想美學
《林泉高致》所體現的繪畫美學思想對于中國山水畫而言,是一個翻天覆地大變化。郭熙在美學研究這個領域具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北宋中期,郭熙身為為貴族服務的畫家,跟著時代在我國的古代的繪畫美學中也占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是繪畫潮流的趨勢,在這個時期,特別明顯的一點是那些山水畫家美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這一切都由他的兒子編輯撰寫到不再受傳統思想的禁錮,他們走出家門,走出家鄉,開始游歷。在這同時也有大量的畫家在繪畫中反復的揣摩,歷大山大水,充滿想象力的創作,揮毫潑墨。郭熙此時對作畫的理解得有很大提升,他們總結的理論也逐步應運到繪畫中去,這使山水畫和山水畫系統理論兩個點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山水畫對當代和現代都有著很大作用,可望可及游可居是郭熙畫畫的一貫作風, 他的引和指導的作用,他的成就,不言而喻。而郭熙也將在山水山水畫強調傳達意境, 這些因素使當時的山水畫升華到一個畫中的理解、領悟,通過驗證、實踐,最終被整理為著作,全新的境界和領域。郭熙用墨精微,用筆博大恢弘,不僅僅被后人傳閱。他的理論對我國的山水繪畫有著巨大的影響,是汲取了不少古人的好的結論用筆,還能做到相互融合,再在中國的繪畫史上就如同一塊里程碑。
二、《林泉高致》中的構圖美學
《林泉高致》 不留余地的完美體現郭熙游走于大自然間境,是它們難以企及的高峰。郭熙在對前人的經驗進行詳細而萌生的各種對自然山水的領悟,和它們的變幻無常,對于總結后又結合自己的感受體會,創立了“三遠法”。高遠,就山間的所有大小變幻描繪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提出從是要從大山的面前透視在山石之后那邊的景色,深遠,“自不同角度來描繪山形的變化豐富,巍峨壯麗。對山水采用文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個觀點的提出不僅僅表現了擬人手法,郭熙以大自然中的山川輪回作創作題材,對山水畫的空間藝術也是對畫面構圖的一個體現, 它表現出了山川形狀、面貌所流露出的人文氣息在文中也做了闡述。中國山水畫獨有空間特點。 《早春圖》對山川地勢的描繪,是獨具一格的對空間,布局高遠即從山下抬頭望山頂的一種由下而上的抬頭式觀的把握,將北方畫家的作畫手法詳盡傳承。高,是高遠中的意象是在畫面中有大山高偉挺立,成為畫面在整個構圖中作者反復醞釀,畫面富有理想和情趣,大山挺立有高意,大山位于畫面居中位置有遠力描繪具體的山石樹木,例如構思山體時,畫面里首先布置意,大山清晰可見則可表現出郭熙打破地域局限。這種高偉是主客、虛實、空間,位置,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畫家對于雄渾的作畫法作出的山水畫給人一種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感,松樹情有獨寄,松樹天生有著獨樹一幟的文化品格,還可以作為我國北方山水畫的代表人物荊浩、關仝、李成、范寬等體現出蒼老與古樸的意境,經常借松暢懷心意。繪畫中對主要以北方的山水特點為創作表現題材, 所作畫多給人一種于松樹的描繪結合了自己的自然觀理論, 對于松樹從多個不剛強正氣,宛若北方漢子所表現出的氣概。諸如此類北方山同角度進行細致觀察,從而表現出姿態萬千、婀娜多姿的別水畫家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的所涵蓋的是大山的高,心靈的味松樹,并與環境相結合使其與環境融為一體而富有韻味。 遠,是一種來自精神層次的享受《窠石平遠圖》 。自然氣象的表現 ,深遠即站在山前去穿透山后的一種的遠, 為中國山水畫《早春圖》章法嚴謹,生動明快,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發展過程中由二維空間步入三維空間的重要一步, 這這不僅線上, 用施以淡墨, 表現出山巒, 林木等山間的明晦, 朝暮,增添了畫面的內容,還與西方畫接軌,體現出了透視關系,將北方雄渾壯闊的高山連綿盡顯畫面之內。畫面山峰,充滿這種透視關系有一種叫做近大遠小, 還有一種源于西方繪畫神秘, 唯美之感; 山勢蜿蜒曲折, 連綿起伏; 山形千姿百態,藝術中的叫做近實遠虛,這兩種基本透視理論。中國山水畫各領風騷;高山層層鋪疊,峰巒壯闊,巍峨屹立,人山共語的透視理論,重畫家個人內心一些主觀的東西,還是有別于。雖然是深冬里寒冷枯竭的一派景色,老樹也還沒有發出西方客觀的風景油畫中對于空間的處理。 新芽, 但是悄悄融化的冰川雪水流淌交匯而成了山中的一股平遠即由近處去觀望遠處,平視遠方,與西方的繪畫技清泉從山的深處涓涓而出。寒冷寂靜的冬天即將要告別,冬巧相似卻又有別于它,更加具有生命力,靈活多變,不墨守風帶著就要到來春天的柔情喚醒睡夢中的萬物, 萬物都在緩成規。“平遠”讓人有的感覺只是隨和,遼闊,一種毫無壓慢睜開惺忪的睡眼, 干枯了的樹枝在溫暖的春光下仿佛也賦抑感的美。以淡墨為主,讓人在隨和中感受輕遠之境,多表予了新血液。 聽到四季緩慢而來的步伐, 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達視覺開闊,空間深遠,似有若無,輕飄彌漫的輕松明快之北宋時期的人們對春夏秋冬有了新的認識, 根據四季輪感。平遠這種透視關系某種意義上將山水畫擬人化,富有生回來計劃生活、衣食住行、春耕秋收。又有言,而立之年的命力,多呈柔性所帶來的美《秋山平遠圖》 。 郭熙偶遇《驟雨圖》之時,頓時似與李成暢談,精神共鳴,“三遠法”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高遠中存在深遠或志趣相投,至此以后他的技法空前進步,一反往日。
三、郭熙的山水畫藝術對后世的影響
郭熙的《林泉高致》體現出了一種對自然、對精神的養護,并且尋求心靈的安頓,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文人士大夫的追求相吻合。因此,郭熙所提出的繪畫思想不僅是對山水繪畫的總結,更具有美學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開啟了后世注重精神境界、重視格調的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參考文獻:
[1]郭熙《.林泉高致》載潘運告宋人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2]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74
[3]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上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4]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揖作者單位院鄭州大學美術學院銥
[5]趙怡元.古代畫論輯解[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趙雅婷,聊城大學17級研究生,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