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被人們稱為“第六媒體”的車載移動電視,打破了傳統電視時間、地點固定、畫質不清晰等特點,以全新的面貌刷新著人們對電視的認識,促進了對人們共同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因此本文將以涵化理論為背景,探討車載移動電視對人們產生“涵化”的優勢。
關鍵詞:車載移動電視;涵化理論;車載移動電視的優勢
一、車載移動電視
車載移動電視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 通過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數字接收的方式進行電視節目傳播。主要由地面(無線)數字電視技術(數字移動電視)、硬盤(CF卡、DVD)等預錄技術、互聯網定點無線下載技術配合而成[1]。我國現在已經開發出了諸如臺式車載電視、擋板式車載電視和頂吸式車載電視等多種款式的車載電視產品。由于該產品整體比較輕巧,又具備更優質的DVD音響視覺效果,已被廣泛運用到民航、鐵路、地鐵、汽車等領域。車載移動電視播放的內容主要包括站點內容、公交形象、廣告、服務用語 Flash、喜劇小品、流行 MTV、兒童動畫和近期上映的國內外大片的精彩預告等[2]。
2001年,車載移動電視誕生于新加坡,隨后這一新型的戶外移動電視風靡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我國最早出現的移動電視,是以2002年10月上海東方明珠移動電視開播為標志。2004年后,車載移動電視迅速發展起來,北京、廣州、成都、南京、沈陽、武漢和南昌等地紛紛啟動了移動電視。如今,車載移動電視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在傳媒業中占據了一方領土,它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二、涵化理論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格伯納教授等學者開展了一項名為“文化指標”的大型研究項目。該項研究運用了內容分析法和實地調查法來探究大眾傳播對建構社會現實及形成受眾社會共識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在進行大規模的研究之后,格伯納等學者們認為,對大量看電視的觀眾來說,電視實際上控制了他們想要給人們灌輸的觀念外的信息來源,因此人們就會接受共同的世界觀,角色觀和價值觀,這也便是格伯納等所稱的教養效果,也就是涵化效果。按照涵化理論的指稱,長時間收看電視的人,其對社會現實的看法更接近電視為人們呈現出的景象,而非客觀現實。媒介不僅充當著人們的資訊來源,在很大程度上,它還在培育著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知與體悟。也即是說,電視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了電視觀眾的現實觀和社會觀,并使得人們基于這樣的現實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判斷[3]。
三、涵化背景下車載移動電視的優勢
(一)車載移動媒體的數字傳輸技術更好,位置更靈活
車載移動電視與傳統媒體在傳輸技術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有兩個最大的優勢:一是支持移動接受、二是位置的可移動性。車載移動電視通過在一定范圍內,發行發射信號的單頻網布設,后經無線接受,使在高速運行下的車輛也能呈現高質量和清晰的電視畫面。其次,車載移動電視代替了傳統電視只能在固定位置收看節目的特點,使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也能享受觀影帶來的樂趣。
涵化理論中提到電視媒介在形成當代現實觀和社會意識的\"主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車載移動電視突破了傳統電視“固定”的特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無時無刻接觸電視內容,使人們對主流信息的接觸更頻繁,促進了人們共同價值觀和現實觀的形成。
其次,涵化理論主要是探討畫面對人們認知和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的影響,電視把視聽覺手段結合在一起,擁有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沖擊力對形成當代現實觀和社會意識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車載移動電視的高清畫面和升級的DVD環繞聲音效果給受眾帶來了更優質的體驗,因此其產生的涵化效果相較于其他終端更勝一籌。
(二)覆蓋面廣,接觸頻率高
公交,地鐵,輕軌等是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交通工具,這確保了車載移動電視觀眾的流動性和補充性,增大了信息的覆蓋量。據悉,北京、上海等城市開通的公交車載移動電視,每日直接影響到幾百萬人。其次,由于交通工具的乘客種類覆蓋面廣,有兒童,上班族,老人等,這有利于車載移動電視將媒體所塑造的共同價值觀和現實觀輕松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群體。
另外,大部分乘客在長時間乘車過程中會選擇觀看電視或者閉著眼睛聽電視的聲音,當他們對某條信息或畫面感興趣時,就會迅速反應,然后與周邊的人進行討論。由于其中大部分乘客都是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區的人,因此他們對信息的關注趨勢會比較相似,這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參與到討論中。即使有些乘客不會參與,但是作為聽眾,如果出現能與他們產生共鳴的信息時,他們就會在腦海中迅速搜索信息,形成與他人相似的認知,從而擴大涵化范圍。
(三)壟斷性傳播,信息到達率高
涵化理論中提到大眾媒體通過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影響,而通過車載移動電視形成的“象征性現實”更加牢固。因為車載移動電視具有空間封閉、強迫收視的特點,壟斷性傳播保證了其較高的信息到達率。雖然在這個空間內,也有會少量的報紙、雜志、手機等媒介的介入,但由于視聽環境較差,導致這些媒介的傳播效果也很差。同時,在家里,人們看到比較嚴肅和枯燥的新聞就會用遙控器立馬換臺,而車載移動電視的受眾沒有了換臺的權利,只能觀看移動電視上播放的內容,從而被迫性地接受了信息。因此,保證了媒體對象征性現實的建構。
四、總結
雖然在新媒體技術發展下,涵化效果被削弱,但由于車載移動電視的特殊性,不失為重新擴大其影響效果的又一渠道。因此只要認清車載移動電視在此背景下的優勢,就能發揮出車載移動電視更大的價值,也能增強涵化效果。
注釋:
[1] 鐘達彬.中國車載移動電視發展淺析[J].科技信息,2011(09):517-518.
[2] 司新艷.車載移動電視的現狀及問題[J].青年記者,2010(17):96.
[3] 鄧昕.新媒體環境下的涵化理論檢視[J].今傳媒,2014,22(04):108-110.
參考文獻:
[1] 萬倩. 我國公交移動電視的產業運營與發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2012.
[2] 李微. 公交車載電視的傳播困境與改進[J].新聞愛好者,2010(14):24-25.
[3] 邊紹萍. 公交車載電視廣告傳播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J].新聞界,2010(03):159-160+186.
[4] 劉天琪. 公交車載電視的傳播優勢和改進方向[J].青年記者,2009(33):79.
[5] 孫濤,馬兵. 車載移動電視運營策略探討[J].今傳媒,2009(01):41-43.
[6] 趙世瑾.中國涵化理論沿革和發展現狀綜述[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20(05):6-10.
[7] 周紅豐.涵化理論研究現狀及其趨勢探討[J].新聞傳播,2012(05):20-22.
[8] 張蕾. “喜憂參半”的公交車載移動電視[J].青年記者,2007(14):137-138.
作者簡介:
鄧婷婷(1995—)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