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養老機構中在對其進行音樂康復治療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其所持病癥的不同特點, 同時還要考慮其不同心理特征以及社會因素。而音樂的構成要素及特點決定了音樂所具有的對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功能作用,在老年人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利用音樂實現對其身心的干預影響,不僅能夠提高康復療效、縮短康復療程、而且還能成為一種有效的交流媒介,幫助建立一個良好的醫患關系, 對于增強生活熱情、改善生活質量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養老機構;老年人;音樂康復;可行性
音樂可以引起各種各樣不同的生理反應, 如心率和脈搏的速度、血壓、運動反應、內分泌以及腦電波等等。音樂的節奏可使人緊張和松弛,音樂的旋律可令人激動和平和,音樂的
基本音響帶給人們的一般的感受是共同的,由此可見,音樂對人的肌體作用是先天的。人們聆聽音樂的時候, 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心理反應,一段悠揚的音樂可促使人的內心感到平靜與祥和;一段歡快的音樂能夠引起人們內心的愉悅和舒適, 一段悲涼的音樂會帶給人以凄苦的內心痛楚與沉重等,音樂的心理反應是由于人們的情緒受到某種激發或抑制,是由于音樂作用于人的情緒的結果。當今社會,各式各樣的養老院建立,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質、密切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提高養老機構(如社會福利院)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一、主動式音樂療法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
主動式音樂治療也稱為活動性音樂治療,是指操作樂器的行為,是利用音樂為自我表現的形式,其中也包括樂曲賞析、演唱歌曲、音樂游戲、音樂舞蹈等內容。以諾多夫—羅賓斯音樂治療為例,它是一種即興的創造性音樂療法,其特點是運用聲音、樂器進行即興表達,激發或促進求助者表達內心的情感。這種音樂治療多應用在兒童群體,“音樂兒童”是其在長期臨床實驗中發展出來的基本觀點之一,兒童在治療師創造的音樂活動中主動與治療師進行“音樂交流”,利用器樂演奏來聯接他們與治療師之間的互動,通常為治療師用鋼琴進行即興演奏或用聲音即興引導,求助者以敲鼓進行回應。盡管本次活動實施的對象為養老院的自理老人,看似與諾多夫—羅賓斯音樂治療的實施對象不同,但從生理角度、心態變化方面來看,老年人與兒童是最為相似的,“老頑童”、“老小孩”這樣的詞匯都是可以說明這一問題,老年人在某些方面就是一個年齡較大的兒童,故也可通過活動式音樂治療來達到治療目的。
惠勒認為,音樂活動治療的方法實際上可以看做是治療師通過嚴格的組織設計來抑制治療對象的內部沖動,以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性行為的方法,而不是探索個體的本能和內部沖動的治療方法。活動性音樂治療是為促進個體對自己情感世界的了解,宣泄不良情緒或解決潛在內心矛盾和潛意識的矛盾沖突。在老年人群體中實施主動式音樂治療,目的在于控制老年人體內的不良情緒,引導它們用音樂的形式宣泄出來,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質。
二、被動式音樂療法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
被動式音樂治療主要指的是接受式音樂治療,其強調聆聽音樂以及由聆聽音樂所引起的各種生理心理體驗,主要采用歌曲討論、音樂回憶、音樂想象三種方法。歌曲討論可以由治療師或被治療者選擇歌曲,聆聽后對音樂以及歌詞的含義進行討論,既可以引發小組成員之間的語言和情感交流又可以使治療師從選取的音樂中深入分析和探討選曲人的深層心理需要或人格結構特點;音樂回憶是治療師要求被治療者選擇一首或幾首在他自己的生活歷時中擁有特別意義的歌曲或樂曲在小組中播放,以此來引發音樂所伴隨的情感和回憶;音樂想象是指被治療者在特別編制的音樂的背景下產生自發自由想象,它往往與被治療者的深層內心世界和潛意識相聯。
被動音樂治療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實施也是有效的。無論是從主觀觀察還是從客觀數據分析,都能證明音樂治療在作用于老年生活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它深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給老年人帶去健康帶去歡樂。被動式音樂治療不僅可以應用于患病群體的老年人,也可應用在未患病的老年群體中,防患于未然。在提高老年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提升了老年人的自身修養。
結語:
主動式音樂治療所帶來的效果十分顯著,較適合應用與養老院、街道活動中心,被動式音樂治療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需要一定的安逸氛圍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被動式聆聽法不適合作用于與中下層次的養老機構人群中。總之,音樂對康復治療中老年人的身心干預影響不僅只有這兩個方面,而音樂用于治療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但需要指出的是,音樂所具有的治療功效,是由音樂的功能性質所決定的,無論采用哪一種治療的方式和手段,音樂對于人體的干預過程,都是伴隨著愉悅而進行的, 因而也必將被更多的人們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社, 2006: 68-71.
[2] 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38.
本文為:2018年哈爾濱學院橫向課題《音樂治療與康復》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