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洛克”1600年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興起與當時歐洲的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巴洛克就是在17至18世紀天主教會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興起的,它奢華、夸張的藝術特點可以滿足當時天主教會的宗教目的。但是即使天主教對巴洛克藝術有巨大影響,也仍不能將“巴洛克藝術”等同于“耶穌會藝術”。
關鍵詞:巴洛克;宗教;藝術文化學;藝術
一、藝術與宗教的一般關系
藝術與宗教都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現象,也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精神追求的產物。藝術與宗教是人類表達社會情感的方式 ,“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意義的解釋,顯示了主體對價值關系的主觀評價, 表示了人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和滿足其需要的對象的主觀態度”。因此藝術與宗教都是非客觀的,它們不像哲學和科學那樣,用理性的眼光嚴苛地反映客觀世界。在宗教的起源和傳播中,想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幻想是宗教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宗教最初也正是在幻想中產生和發展出來的。幾乎所有宗教都試圖使人們對幻想虛構出來的各種實體、特征和關系信以為真。為了使這種幻想可以具體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對宗教形成直觀的、富有感情的印象,宗教團體必須借助于人們都很熟悉、可以被感知的形式來表達宗教本身所要傳達的信息。藝術、文學等等表現形式就常常成為這種為宗教所利用的工具。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宗教一直利用藝術作為信仰的表現形式,從而影響著藝術的發展。在教會強烈的影響和控制下,許多藝術創作的內容都被注入了大量的宗教色彩。黑格爾在《美學》中曾評論說:“藝術首先要把神性的東西當作它的表現中心。但是神性的東西本身既然就是統一性和普遍性,在本質上只能作為思考的對象,而且它本身既是無形的, 就不能納入藝術想象所造的圖形。”這就是說,超自然的事物必須以塵世的自然的形式來加以想象,才能成為“藝術幻想的對象”,才能以藝術的形象來加以表現。教會注重人們的感性認識 ,把藝術作品創作得栩栩如生。為了渲染氛圍、加強感官刺激、突出其超現實性,宗教藝術作品還往往喜愛選用金色背景,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因為“教會認為除此之外的任何顏料都會使宗教藝術作品接近塵世,從而使幻影黯淡無光”。
藝術與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從宗教的角度說,在宗教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作為社會生活的特殊組成部分,宗教是藝術產生的生活源泉之一。它一方面可以豐富藝術創作的題材,對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直接干預某種藝術的形成和發展, 給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制定“規范”,從而影響正常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觀念,造成對藝術發展的阻礙, 使得宗教影響下的藝術失去了一般藝術的審美特征,形成一種僅僅滿足教會需要的“公共風格”。
二、巴洛克藝術
14到16世紀是歐洲歷史的重要轉折時期。歐洲文明在歷經中世紀 1000 多年的所謂“黑暗時期”之后,進入了文化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高潮階段,甚至文學的創作內容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它們一方面仍選用大量宗教題材加以塑造,另一方面也著力表現世俗的“人”,或者借宗教題材來表現人,在宗教神學中融入更多的“人”的因素。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影響下,歐洲基督教世界興起了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帶來了一種觀念上的轉變,它向天主教會的權威地位發起沖擊,與羅馬教廷發生了關于正確解釋基督教信仰的沖突。天主教會認為宗教改革是對“正宗”的反叛,宗教改革則要恢復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信奉新教的人們不僅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某些觀點,還認為羅馬天主教會在神學理念上存在根本的錯誤。
當時的意大利世俗政權統治衰弱, 作為天主教的中心,教會勢力自然占了上風,天主教會的最新思想、指示都是從羅馬傳播開來的,因此羅馬成為了巴洛克藝術的發源地和中心。在與另外兩大藝術流派——學院派和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的競爭中,巴洛克藝術由于受到教皇和貴族的青睞而最終在羅馬占據了上風,從此世界藝術史上便出現了著名的“巴洛克時代”。巴洛克時代初期 ,意大利是歐洲的藝術中心,但到 17世紀末 ,它開始從巔峰衰落,藝術中心也隨之轉到了法國。在那里,巴洛克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最終演變為“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巴洛克在傳往法國的同時 ,也擴散到整個歐洲 ,乃至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在有些地區,巴洛克藝術同當地的藝術傾向和流派發生融合,從而形成了帶有不同民族色彩和獨特風格的藝術形式,正是這些千差萬別的藝術形式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巴洛克”藝術。
三、耶穌會與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興起于宗教改革的浪潮中,是天主教會反擊人文主義思想 、重新占領藝術陣地、以鞏固教會自身權威地位的工具。如果說天主教會是巴洛克藝術發展的強大后盾,那么它的直接贊助人和執行者則是耶穌會。
最初,巴洛克風格是耶穌會在其教堂蓄意推廣的一種奢華富麗的藝術風格,耶穌會為贏得人心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耶穌會風格”的概念被不加區分地用來形容整個巴洛克藝術,20世紀初這一理論開始遭到挑戰。德國的耶穌會藝術史學家約瑟夫·布朗指出:“耶穌會采納的僅僅是當地的藝術慣例 ,未曾著意創造自己的風格 。”事實上,伴隨著17世紀耶穌會在各個方面獲得的勝利的,卻是修會內部財政方面的長期匱乏,這無疑使得“耶穌會自己的教堂建筑完全依賴于統治羅馬教廷的權貴家族”。金錢短缺問題給耶穌會在裝飾教堂方面帶來許多麻煩,不時引起與贊助人和被雇傭藝術家之間的爭執。贊助人依靠對資金的控制把所有事情的決定權都捏在自己手里。
因此,我們還是不能籠統地談論什么“耶穌會風格” , 因為并不是耶穌會這個集體, 而是在思想觀念和藝術追求上有著千差萬別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個人為耶穌會教堂裝飾作出了貢獻。合理的表述應當是:以耶穌會為急先鋒的天主教會給予了巴洛克藝術巨大的影響, 他們懷著利用巴洛克藝術光榮天主、迷惑人民的企圖,扶植并贊助了巴洛克藝術的發展。巴洛克藝術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會預期的作用,但是巴洛克藝術絕非“耶穌會藝術”。
結語
通過以上回顧和分析,可以得出幾點結論:第一,巴洛克藝術是在天主教會的影響下興起的,是教會反對宗教改革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宗教影響藝術的突出表現。第二,巴洛克藝術與其他藝術風格不同,它并不是藝術家個人隨意的創作,而是在宗教的引導甚至強制下逐漸形成的。巴洛克藝術的出現, 某種程度上把西方藝術的發展引向了一個新的方向。第三 ,把“巴洛克藝術”等同于“耶穌會主持創作的藝術”,認為巴洛克藝術完全是在教會的操控下產生的說法并不準確 。確切地說,巴洛克藝術雖然是在耶穌會的贊助和扶植下成長起來的,但由于資金缺乏等原因,耶穌會后來并不能完全控制巴洛克藝術的發展。所以,“巴洛克藝術”是受耶穌會影響巨大的藝術, 但并不完全是“耶穌會藝術”。
參考文獻:
[ 1] 朱伯雄主編.世界美術史(第七卷)[ M]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1991.
[ 2] 胡春風.宗教與社會[ M]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
[ 3]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 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 4] 烏格里諾維奇.藝術與宗教[ M] .北京:三聯書店,1987.
[ 5] 曹意強.藝術與宗教[ M]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 6] 陳欽莊.基督教簡史[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
張方圓(1994-),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