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證券市場逐步規范,機構投資者,特別是QFII對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有必要對其股票偏好及投資路徑進行研究。
創業板曾有五大金剛,其流通市值居于整個創業板市場前五,網宿科技就是其中之一。但3月中旬,網宿科技遭到機構大肆拋售,市值遭遇重創。這次洗倉的最大推手,就是QFII盤踞的中金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也正因此,QFII的投資動向愈發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通過對QFII自2003年首次亮相以來股票持倉的行業配置和持股偏好進行研究,將其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專業投資機構一公募基金進行對比分析,無疑對國內FO為高凈值人群配置資產提供了參考。
1最青睞哪些行業?
將QFII2003年以來各年年報中行業持倉的市值進行統計和排序,按持倉市值占比由高到低,可以發現其前五大重倉行業。
按申萬一級行業劃分,共28個行業,2003-2015年年報中,QFII在前五大行業的持倉市值占比在53%-91%之間,均值為73.85%。可見,QFII持股的行業集中度較高,行業分布較不均勻,其偏向于重倉持有自己所看好的少數幾個行業,這可能與QFII的全球化配置有關,往往只選取該地區最具投資價值的行業和股票進行關注。
行情好時行業集中度反而有所降低。2005年下半年股市探底998點后,出現了超級大牛市,直至2007年10月見頂,QFII在這段時間內持股的行業集中度有所降低。統計數據表明,2005-2007年年報中QFII在前五大行業的持倉市值分別為56.01%、63.89%、53.69%,對比2003-2015年前五大行業的持倉市值占比的均值73.85%,其持股的行業集中度明顯降低。當行情不好時,QFII把銀行股作為首要的避險品種,隨著銀行倉位配置的增加,集中度也隨之提高。
QFII比國內機構更加注重行業的安全性,重倉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相對安全、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弱的本國傳統優勢行業。2010-2015年年報顯示,QFII前五大重倉行業主要為銀行、醫藥生物、食品飲料、交通運輸、家用電器,這些行業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小,具有市盈率低且股息率高的特征,體現了QFII的價值投資理念。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后,QFII始終把銀行作為其第一大重倉行業,除了銀行的低估值和投資價值外,更多地體現了QFII的風險偏好。近年來,中國傳統行業面臨困境,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步提高,但QFII的投資風格依然較為保守,繼續偏好藍籌股,尤其是銀行股。
2善于擇時,先發制人
QFII善于根據宏觀經濟周期和行業景氣周期提前布局其看好的行業。國內第一家獲得資格的QFII機構——瑞士銀行,就是這方面的行家。2003年年報顯示其已經重倉剛上市不久的兩只黃金股一中金黃金與山東黃金,公募基金當時還沒有關注到這兩只股票。隨著黃金價格的不斷上漲,中金黃金、山東黃金的業績突飛猛進,股價也隨之爆漲。
此外,早在2003年、2004年,QFII就認為通訊行業具有高成長性,且國內的通訊運營商能夠自行定價帶來高額壟斷利潤。因此,通訊行業連續兩年為其第一大重倉行業,代表個股為中興通訊。從2004年開始,QFII投資重心開始由資源類向消費行業轉移,重倉行業中出現了食品飲料,代表個股為貴州茅臺。當時,我國的消費開始強勁增長,同時國家對一些資源類行業加強宏觀調控。之后的2005年、2006年,QFII重倉行業中分別出現了建筑材料和房地產,代表個股為萬科A。
3重視國情,吃透政策
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投資也是這樣,需要因地制宜。QFII在行業的選擇方面,比較注重中國的國情,同時對政策的理解能力比國內公募強不止一點半點。
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WTO,經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升,進出口業務持續增長,交通運輸行業的投資價值得以體現,不久,QFII剛剛進入A股市場就相繼買入上港集團、中集集團、鹽田港等港口運輸類龍頭個股。
2005年上半年,A股正處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關鍵時刻,國內多數機構對未來持懷疑態度。然而,2005年半年報顯示,QFII已經出現在三一重工、紫江企業等股改試點股的流通股股東名單中,跑在了市場的前面。當股改概念被市場爆炒后,公募基金等國內機構投資者才開始布局。不僅對政府政策吃得透,QFII對周期性行業拐點及股市大行情的判斷也比較精準。
2005年開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國內以公募為代表的機構對鋼鐵行業的發展前景非常看淡,2005年年報顯示,2004年公募基金重倉持有的鋼鐵股已經消失了。與此同時,QFII卻把鋼鐵行業作為第一大重倉行業。在隨后啟動的2006年大牛市中,鋼鐵行業平均漲幅遠高于上證指數。此外,QFII只有在2007年將采掘行業作為前五大重倉行業,而公募基金直至4年后才將采掘行業從前五大重倉行業中剔除。
除了行業研究能力突出外,QFII其對市場大勢的判斷也比較準確。2005年年底,正是A股熊市末期,市場正處于牛市前的黎明。年報顯示,QFII持倉市值比2004年增長196.62%,在股市底部加倉明顯;而公募基金則繼續看淡,持倉市值僅增長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