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宇,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雜文作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有數百篇文章發表,做過數百場教育教學講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癢》《教育的懺悔》《教育的錯覺》《教育的覺醒》等。
光棍很多,但有名的光棍才有名,比如,柏拉圖、伏爾泰、貝多芬、達芬奇、諾貝爾、康德、梵高、牛頓、哥白尼、安徒生、叔本華、笛卡爾、尼采,等等,這么多大師,并且都光著,不娶妻,不成家。
有名的光棍也才有研究價值,于是,我們的教育家們可能要搞研究了,要搞數據分析了,但浩瀚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肯定是和普通人一樣的,甚至是和毫無研究細胞及素養的人一樣,就是光棍出成就,光棍出大師。
為什么光棍了,肯定是和我們還沒有脫貧的那些光棍不一樣,也肯定是和男女比例失調無關,更可能與對異性不感興趣的現代性愛觀不同。頂多可能是與他們挑肥揀瘦,目中無人有些關聯。但有的研究者是否就可以得出,因為他們太勤奮太刻苦或者太敬業,無暇戀愛結婚造成的。也會有很多有心的班主任和家長就會把這些有力的證據拿過來教育孩子,看看人家,為了事業,寧可光棍。學生們作文也有了強力素材,結論就是事實證明,凡成大事者,均光棍。
其實,真正可能的因素,是在情感心理上發生了偏離與分離,過分強化了某些方面的關注度,結果抑制或扭曲了人之常性,這正是需要補救需要調整的地方。他們有的人是事業的巨人,卻是情感的矮子。這個意義上看,凡夫俗子倒成了他們的老師。
有老婆有配偶的情形是相似的,光棍的結果各有各的原因。我們不來探究他們分別有什么來龍去脈,但不管什么情況,也都是個案,都不足為我們對待婚姻的充分依據,也不是我們對待事業的學習模式。如果從有名的光棍那里想得到是關于光棍積極意義的教育,那么那些有名的非光棍,又會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馬克思向未成年的燕妮發起猛攻,恩格斯娶了自己的小姨子,列夫·托爾斯泰說自己強奸通奸都干過,屠格涅夫也表白自己無惡不作,盧梭孩童時期就開始對異性發起追求。最近新當選的法國總統年幼的時候就開始和大自己24歲的女教師定下終身。如果從光棍理論那里的思維來推理,那么凡是成功的人士都要在婚姻上無所不作嗎。家長們和班主任們要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學生們又怎樣去用這些論據去作文呢。
很難就某一種現象得出一個普遍的道理,特別是湊巧出現了一些似乎很有說服力的一類現象。但不管從什么角度,人的本性不能丟,人的本能不能丟。我們要以人為本,婚姻家庭,男歡女愛,就是人類本性,人的本源。柏拉圖的精神之愛,是一種品質,但身心的結合才是完美,才是正宗。貝多芬的激情是一座巔峰,極端的天才雖是神的境界,但音樂的激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梵高的偏執,尼采的癲狂,大師們進入到了創造的境地,就忘乎所以,但天才的表現無法限制,只是我們不須效仿。作為一般人,在學習的入門,在學術的入口,還是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情感世界和全面的心理素養。否則,一想到科學藝術,就認為是執著,甚至頑固,不同世間凡響,不食人間煙火。一說到科學的進門處就是煉獄一般,人們要么繞道而行,要么就準備身心分裂似的進入。
憐子是丈夫,有情乃豪杰。七情六欲,有血有肉不影響發明創造,把懷表當雞蛋煮,苦思冥想撞到了樹,喝茶喝到了墨汁,急忙中穿著老婆的鞋子出門,等等,只是生活的一個細節,名家們的點綴。假如,光棍們有了幸福的家庭,溫暖的愛人,可能不僅人生更加完整,就是事業也應該別有洞天。那些光棍而有成就的名家大師們,我敢肯定,他們也多么希望擁有一個溫馨美滿的愛人。
都說康德是一個幸福的光棍,可是康德人生最后有這么一個細節。1804年2月12日,長期臥床的康德奄奄一息,聞訊趕來的學生們手足無措地環繞病床。某學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頭,希望老師在皇皇巨著簇擁之下充滿自豪地踏上黃泉之路。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康德忽然淚流滿面。他輕嘆道:“如果把這三本書換成個小孩子,該有多好!”
康德最后留給人間的是毫無掩飾的心理,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對關于人和自己的理解進行了一個回歸似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