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有一位男生楊同學,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管不了他。他初一時走讀,上午7:40到校,趕上第一節課,下午放學后就回家看電視,來去兩手空空,不帶任何書本。課桌上沒有一本書,即使是才發的新書,他也扔撂垃圾箱中。各科教師發的課堂作業本,他絕對不做,不到一天就扔了。他上課趴在課桌上,也不看黑板,更不聽講。想從他身上抓成績,比登山而難。班主任和老師處理他,他理都不理,老師好話說了一火車,他還是我行我素,下課比誰都神氣。班級和學校一切活動都不參加,做什么事都吊兒郎當,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有一次,班級調座位,由于他個子高,會講話,我就把他調到最后,而且一人一桌。結果他拒不執行。“我就不做坐后面你能把我怎樣?這個年代誰怕誰啊?想打架嗎?來呀?”他臉色發青,用拳頭使勁地敲打著桌面,而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我。這時全班同學都驚愕地看著我,看我有什么辦法。
“請你冷靜一點,不要頭腦發熱,你先想想老師為什么這樣安排?”我故作鎮定地說。因為他的“火”正在往上升,我吸取其他班主任失敗的經驗教訓,為了避其銳氣,防止我受到傷害,我不再對他說任何話,更沒有罵他打他,而是邊說邊向辦公室走去。
我來到辦公室,首先向年級主任王主任匯報了事情經過,王主任表揚了我的做法,勸我不要生氣,課暫時由其他老師代上,等該學生“火”發過以后,王主任自己去找他。
第二堂課結束后,王主任因為他而故意安排幾個學生勞動。在勞動中,王主任說:“楊同學,你到這邊來把廢紙拾一下。”“楊同學,你勞動很動腦筋,知道從哪里拾起,怎么能拾得干凈,怎么分類,做事很認真。” “你認為你班劉老師為人和教學如何?”“他對工作負責,對學生很好。”“我聽說你剛才與劉老師發生了不愉快,你說責任是誰?”“是我不好,我會向劉老師承認錯誤。”“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你主動向劉老師承認錯誤,他會諒解你的。 “王主任,你說的對,我知道自己錯了,以后一定要注意。”王主任的一席話,讓他明白了任性的危害性和嚴重性。
王主任教育過他以后,他沒有及時向我承認錯誤,王主任多次問我他向我承認錯誤沒有。 我對王主任說:“不要急,可能他不好意思當面向我道歉,我慢慢等待,即使等不到他一句道歉的話語,我也無所謂,因為他已在你那里承認過錯誤了。”結果沒有出乎我意料,在事情過后那個星期天他打電話向我承認了錯誤,當然我也順便對他進行了一番教育,并對他說了一些鼓勵性的話。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仍對他進行“冷處理”,但我的目光時刻沒有離開過他,我在觀其行,聽其言,是否有什么變化。
我們班有一片清潔區,我有意沒有劃到個人負責,目的是考量同學們對集體活動的愛心和熱情。所以每次同學們到清潔區打掃衛生,都是隨各人自覺自愿,想去就去,不去也行。當楊同學站在教室走廊呆看著同學們有說有笑在勞動時,可能感到很孤獨,很無聊。這時他自己走下樓梯,來到勞動著的同學們之間,一邊拾廢紙、食品袋,一邊偷偷地望著我。我默不作聲,繼續跟同學們一起勞動著,直至結束。勞動結束后,我也沒有表揚他,因為打掃衛生是常態工作,不需要表揚誰,同學們的平時表現只是體現在素質報告單上的操行評定上。再后來我們班有什么勞動或者集體活動,他都積極參加,不帶揚鞭,無需說教。
在這樣的“冷處理”下,楊同學一天天的變化了,開始有了集體觀念,有上進心,能友好對待老師、同學,學習也漸漸有了起色,課后作業能按時完成,各科成績也有了比較大的進步。
在處理這些任性學生時,一定要冷靜,尋找妥善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要保護學生,更要保護自己,有效地防止極端事情的發生。讓他承認錯誤,不一定要及時兌現,要留下緩沖時間,讓他自己去醒悟、去發現。只有避其銳氣,先進行“冷處理”,這樣做看似軟弱,但退后一步海闊天空。如果硬碰硬處理,等于火上澆油,肯定會擴大事態,出現兩敗俱傷的事情。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忍耐性和寬闊的胸襟。
跟這樣的學生談話,不必選擇在辦公室,不必選擇在嚴肅的氛圍里,不必要語重心長的話語。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話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達到讓對方心服口服的教育效果。特別是贊美,不能空谷來風,虛假的表揚只能讓他認為你是怕他才這樣說假話,不但達不到教育效果,反而讓他瞧不起你。表揚、贊美雖然是一種愛的語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但必須真實,才能使愛的語言穿過他心中的烏云,使他痛改前非,發揚閃光點。
《禮記》中寫道:“學然后知不足,然后教之,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自反也。”要平安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不斷地學習、探索,不斷地積累、反思,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大膽創新,不能死搬書本,死套公式,“因為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事物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再先進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所以要靈活機變,獨立思考,創新方法,只要能把問題平安解決,而且都不留傷痕就是好方法。
雖然遇到這樣的學生頭疼,反過來說,也是好事。一潭春水,如果沒有魚兒跳躍,就不會出現美麗的水花,就沒有什么耐看的風景。類比一下,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生,我們就寫不出什么生動的教育故事。感謝他們,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生動的教育素材,他們讓我們增長了教育的智慧。
(江蘇省泗陽縣三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