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放學時。班隊課鈴聲剛過,我來到了班級,準備做完本周最后一件事:評選出一周以來表現突出者予以表揚。
我重申了評比要求并且強調老師喜歡自薦、有自信的孩子。片刻工夫,幾個孩子勇敢地舉起了手……伴隨孩子們臉上的陰晴變化,評比進入了尾聲。就在我準備“撤退”時,底下傳來了一陣唏噓聲,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叫開了:小豪哭了。我循聲望去,只見小豪哭得很傷心,圓溜溜的大眼睛里流淌著委屈與無辜,白凈的臉上掛著串串淚珠,臟兮兮的小手在臉上抹過,留下的淚痕分外明顯。不用說,肯定是因為什么都沒評上而落淚。好個小家伙還挺有上進心嘛,想想剛才,也難怪他會如此難過:一次次舉手自薦,一次次被同學“無情”地否定。我心里開始盤算起來:真是個孩子,為這點“小事”會如此傷心,可這不正是孩子那童真、童心的真實流露嗎?這樣的評比對孩子幼小的心田打擊是不是太大了?這時,班級的哭泣聲越來越多了——還有七、八個孩子也因什么都沒有評上而流淚。怎樣讓孩子的“哭臉”變“笑臉”呢?靈機一動,有了!
面對如此尷尬的場面,我感到這種“淘汰”味很濃的評比,對于孩子來說,未免殘酷。于是,我打破原定計劃,讓沒有評上的孩子都站起來,然后對全班同學說道:“老師覺得這些同學在這周也有許多表現值得表揚。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老師比比看誰有一雙發現的眼睛。”
話音剛落,教室像炸開的鍋一樣沸騰了——一場“找優點”的大比拼開始了。
“小豪雖然上課喜歡講話,下課調皮,但是有一次他看到同學們抓到一只蝸牛,覺得蝸牛很可憐,便悄悄地將蝸牛放回大自然,說明他很善良!”
“小強有一次回答問題非常精彩,被美術老師表揚了!”
“小夏雖然上課紀律不好,但是下課總是很認真地整理班級座位,是個負責的值日生。”
“小吳平時不喜歡說話,但有一次數學課上主動舉手,還被老師評為‘最佳發言者’呢。”
…………
一句句充滿童心與愛心的話語在教室上空響起,一個個被我所遺忘的細節重又浮現在眼前,笑容漸漸爬上那幾個落選孩子的臉上,自信的光芒再一次在他們眼睛里閃爍。
于是,我想到,有了愛,每個孩子都將是天使!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冰心老人也曾說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當我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對這些話又有了更深刻的解讀,試想如果我當時堅持“原則”,不知變通,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這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此刻的教育者所扮演的是“裁判”的角色,“無情”的淘汰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的是成為老師、同學“棄兒”的傷與痛。對學生的評價不能限定于一種標準,一個層次,應當“因材施教”,多角度、多層次予以肯定的評價,簡簡單單地說“不”,只能壓抑孩子的個性,是標準化、統一化、機械化的“非人教育”。但是,稍一變通,不但讓每個孩子找到了自尊,讓他感到自己不是一無是處,而且不著痕跡地告訴了學生應帶著一顆愛心去評價一個人,要努力尋找別人的優點。一個教師心中有愛,孩子在她眼中,都將是天使!
善于圈點孩子的驕傲。通過這則案例,我意識到教育中的“愛”絕不是放縱,無原則的遷就,更不是溺愛,而是帶著賞識、肯定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顧及孩子的自尊,千方百計地尋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巧妙地轉化為對孩子的肯定與贊揚。一種肯定、一聲贊揚就是“愛”在教育中的最好體現。 教師善于圈點孩子的驕傲,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塊塊待開發的“寶藏。”
勤于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兒童感到驚奇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是的,作為教師應時時刻刻注意激發孩子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激發孩子的上進心,點燃他們心靈的火花,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享受著成長的快樂。 由此,無論孩子是哭臉還是笑臉,孩子都是快樂的!都是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