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國際港口名城,開啟了寧波作為港口城市發展的新篇章。國際港口名城是港口城市的“升級版”。分析港城互動及港口城市的發展規律,有助于寧波找準坐標方位,探索建設國際港口名城的具體目標路徑。
港城互動關系演進的一般規律
港口城市是港口與城市有機結合、互動發展的產物。港口發展與城市發展在各個階段有不同特點,從空間關系到產業結構存在著階段性的互動特征。
港城初始聯系階段。源于港口的運輸功能,由此產生貨物集散、人口集聚和港務管理,是港城聯系的最初媒介。這一階段城市對港口高度依賴,城市發展以港口為中心進行布局。
港口帶動城市階段。港口發展到能集聚國內外生產要素和聯結國內外市場之時,港口陸域成為臨港產業的優勢區位,港口經濟特別是臨港工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強勁動力,臨港產業集聚區域是港城關系最重要的聯結媒介。
港城互為驅動階段。一方面,港口直接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發展,使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并產生空間集聚引力,吸引與港口無直接關聯產業集聚;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和產業體系多元化,也需要港口吞吐集散能力與之相適應,促使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集散功能不斷增強。
城市主導發展階段。港口城市在進入多元化經濟發展階段以后,隨著城市規模擴大、產業體系完備、綜合功能提升,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使得港口對城市的貢獻度逐步下降,城市經濟成為港口城市的主要經濟形態。
考察國內外港口城市的發展軌跡,由于資源稟賦、外部環境、發展策略等存在差異,不同港口城市之間最終呈現多樣化的演變模式。一是港興城興。港口與城市良性互動,港口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城市經濟實現多元化發展。代表性城市既有香港、新加坡那樣的中轉型港口城市,也有深圳、漢堡、休斯頓、鹿特丹那樣的腹地型港口城市。二是港衰城興。港口功能退化甚至無法持續,但城市憑借其獨有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或政策支持,發展成為國內乃至國際大都市。倫敦、紐約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三是港興城衰。片面追求港口發展而忽略城市發展,產業發展停留在臨港產業層面,導致城市發展嚴重依賴港口、港口發展凌駕于城市之上的局面。四是港衰城衰。由于未能抓住時機實現產業轉型和城市功能提升,隨著港口資源退化和區域發展形勢變化,城市也不可避免地隨之衰落。
國際港口名城的內涵特征及轉型升級路徑
縱覽世界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港口名城,跟寧波市情類似并具有較強可比性可學性的有深圳、漢堡、釜山、休斯頓等城市。這些國際港口名城都是實現“港興城興”發展的典型,在內涵特征、轉型路徑等方面具有共同之處。
國際港口名城的主要內涵特征
——港口資源優越、港航服務發達、多式聯運完備的樞紐城市。具備一流的港口資源條件和港航服務管理水平,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航運物流企業,鐵路、公路、航空、軌道交通等綜合運輸體系發達,并與海港運輸形成互聯互通,是聯結海陸兩個扇面的綜合交通樞紐。
——綜合實力強勁、產業結構優化、創新要素集聚的經濟強市。城市綜合競爭力、居民生活水平處于國際同類城市前列,臨港產業、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體系完備,高層次人才、科研機構、金融資本等創新要素匯聚,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極核。
——國際交流便利、輻射地域廣闊、全球聲譽卓著的現代都市。深度參與國際國內市場分工,外資、外企、外商及各類跨國機構匯聚,在世界上具有較大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是國際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節點城市。
——建設品位高端、人居環境優越、社會發展協調的品質城市。城市布局科學合理,生態環境優良,具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標志性建筑或景觀,城市個性特質鮮明。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相匹配,普通民眾幸福感滿意度高。
國際港口名城的轉型升級路徑
從一般港口城市升級為國際港口名城,根本路徑是實施港產城聯動,整體推動港口、產業、城市轉型升級。一是提升港口功能。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和集疏運網絡,推動港口發展從單純的運輸物流功能向港航服務、國際貿易、金融結算等綜合功能轉變,建設國際性樞紐港和綜合性貿易港。二是提升產業能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臨港產業清潔化改造升級,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體系完備、特色鮮明的中高端現代產業體系。三是提升城市品質。統籌港區城區綜合開發,推動舊港區舊城區有機更新,高水平開發建設新港區新城區,打造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大都市。四是提升國際化程度。吸引國內外人才創新創業,加強城市形象策劃和營銷,通過舉辦國際經貿、會展、體育、文化、學術等活動,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寧波打造國際港口名城的歷史演進、目標愿景和建設路徑
寧波港城互動關系的歷史演進
寧波從建城開始,港口與城市之間就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第一階段,時間大致從建城開始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港口主要位于三江沿岸,城市圍繞三江口呈“團狀”發展。這一階段屬于港城初始聯系階段,當時的寧波是個內河港口小城。第二階段,時間大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港口從三江口遷至甬江口及附近沿海,城市以港口為龍頭,沿江、沿海岸線、沿交通軸線呈“帶狀”發展。該階段寧波處于港口帶動城市發展階段,工業化推進特別是臨港工業崛起,使寧波從工業基礎薄弱的商埠小城轉型為新興港口工業城市。第三階段,時間大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前十年,港口從河口港外遷至沿海的北侖、穿山、大榭、梅山等港區,城市呈“三江片、鎮海片、北侖片”組團式發展。這一階段是港城互為驅動階段,寧波致力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第四階段,大致從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導致外需動力減弱,港口對城市發展貢獻度開始下降,寧波進入以“城”為核心的發展階段,港口、產業、城市發展均開啟新一輪轉型,建設國際港口名城呼之欲出。
寧波打造國際港口名城的目標愿景
基于寧波的區位條件、空間格局、人口規模、產業基礎、政策支持等因素,寧波不太可能轉型成為上海、倫敦這樣的國際性大都市,也不適宜走新加坡、香港那樣的國際中轉港口城市發展道路。寧波作為港口城市的轉型發展,可以深圳、漢堡、釜山、休斯頓等城市為標桿,遵循港口城市發展規律,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港口優勢,推展港口腹地,提升港口綜合功能,放大港口經濟圈輻射效應;另一方面要切實轉變對港口驅動的過度依賴,堅持創新發展、轉型發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大力推進“六化協同”,加快實現港產城整體轉型升級,打造開放型、創新型、高端化、品質化、特色化的國際港口名城,成為世界上“港興城興”的典型范例。具體來講,寧波建設國際港口名城,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和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城市、具有國際影響的制造業強市和智能經濟發展示范城市、中國東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創業城市、全國生態宜居文明品質城市。
建設國際港口名城的寧波路徑
推進港口功能轉型和對外開放升級,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和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城市。一是打造世界級強港。推進寧波舟山港從擴張吞吐量向完善綜合功能轉變,重點培育國際中轉、自由貿易、航運金融等功能,實現港口功能從貨物運輸港為主向綜合物流港、自由貿易港、金融創新港為主轉變,成為面向亞太地區的重要國際門戶。二是建設綜合性交通樞紐。構建“二環十射四連四疏港”的高速路網,加快建設滬嘉甬、義甬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城際鐵路,做大做強寧波空港和臨空經濟示范區,進一步完善海鐵、江海、海空等多式聯運體系。三是創建“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立足浙江、服務全國、面向全球,探索形成更高標準、更加普惠的投資貿易便利化新模式,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努力建成“一帶一路”戰略樞紐。
推進新經濟發展和產業智能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制造業強市和智能經濟發展示范城市。一方面突出高端化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以智能制造、智能技術研發、智能應用與服務為主攻方向,培育發展大數據、物聯網、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智能應用、創新設計等智能經濟新興產業,打造全面系統、特色突出、專業高效的新型產業體系。另一方面突出智能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智能化轉變、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轉型,積極推進“機器換人”,推廣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提升產業智能化、生產協作化水平和產品核心競爭力。
推進都市圈同城化和中心城極核化,爭創國家東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一是顯著提升中心城極核功能。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重新劃分市、區的財權和事權,顯著增強市本級對市域發展的資源配置和政策調控能力。加大中心城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力度,引導市域及周邊的高端要素向中心城集聚。二是唱好杭甬“雙城記”。區別于杭州作為省會城市、信息經濟、陸上交通樞紐、國際風景旅游等城市功能特點,寧波要突出培育港航物流、經貿合作、智能制造、科技創新、海洋經濟等城市功能,致力打造“兩圈三中心”,積極爭取成為依托長三角、輻射東南沿海、服務中西部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三是加快推動寧波都市圈同城化和甬舟一體化。編制實施寧波都市圈發展規劃,完善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力爭甬舟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著力打造高能級高品位都市圈。
推進創新要素集聚和人才生態優化,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創業城市。一是打造科技創新高端平臺,建設以寧波高新區為核心的浙東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創業新地標,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資源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極。二是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引入國內外高水平院校、科研機構和重點學科等高端資源,培育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培育發展技術市場和專業化科技服務體系,力爭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三是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著力在市場服務、政務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支持、財稅支持、創業輔導、首購首用、平臺支撐、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良好生態系統,營造適宜于人才充分發揮才干的軟硬件環境。
推進人居環境品質和市民文明素質提升,打造全國生態宜居文明品質城市。一方面統籌新城開發建設與舊城有機更新,進一步提升城市硬環境品質。新城開發建設要高起點規劃,突出開放大氣,優化功能布局,營造都市氣息,提升建設品位和檔次。舊城改造要注重保護歷史遺存,做精做特重點功能區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堅持教育養成與依法治理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軟環境品質。大力實施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工程,抓好基本素養、基本行為、基本規范的養成,加快高素質移民人口與本地文化習俗融合。堅持和深化依法治市,對重點區域、重點行為實施嚴管嚴治,營造整潔有序、文明規范的城市環境。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