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語:
行政執法應該賞罰分明,即要求嚴格而公正,有功就要論功行賞,有過就要嚴肅懲處。然而,臺州市交警部門日前出臺一個辦法:通過微信公眾號實時舉報交通違法行為,查實后,舉報人除可獲得微信紅包獎勵外,還將視情獲得交通違章“減分券”,在舉報人交通違法時可以抵扣。此舉在眾茶客中引發爭議,認為缺乏情理、法理支持,現列舉如下。
張玉勝(河南省漯河市):舉報違章獎勵“減分券”是謬賞。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交警應當“按照規定著裝,佩戴人民警察標志,持有人民警察證件”,對交通違法取證應“著裝公開拍攝,杜絕隱蔽或跟蹤拍攝”。這就意味著,其一,只有交警才有權依法收集違章證據;其二,必須正式和公開,嚴禁偷拍。調查違章是法律賦予交警部門的執法權力和分內職責,但臺州警方此舉的實質卻是將本屬交警執法程序中的調查取證權交給了民眾。而且,法律只賦予交警部門依法扣分的權力,并未規定可以“減分”或“抵分”。換言之,舉報違章獎“減分券”沒有法律依據,且有拿“積分”做交易的濫權嫌疑。此外,有關當事人以自己的違規去換取監督別人違規,此舉是最大硬傷,本屬一碼歸一碼的交通違章,緣何要實施彼此掛鉤交換?“減分券”看似在鼓勵市民互相監督,實則極易導致獲券市民在交通違法時有恃無恐,抑或為消除自己扣分不惜“釣魚舉報”,無異于在變相縱容交通違法。
胡藝(湖北省武漢市):獎勵“隨手拍”弱化交警職能。首先,交警以獎金誘導出來的“隨手拍”就是在“培養”一個個無形的交通協管員、“編外交警”。上海、廣州等地已經取消了拍客這種“編外交警”,有的地方還規定,協管員若躲在暗處攝像將以辭退論處。但臺州交警卻在誘導市民“隨手拍”抓違章,頗有不合時宜的意味。其次,獎勵“隨手拍”,納稅人將要額外支付大筆獎金,雖說交警部門可以“羊毛出在羊身上”,通過增加違章者罰款金額規避舉報獎金的“損失”,但是這又與公安部提出的取消罰款指標、“收支兩條線”與人性化執法的大方向背道而馳。再次,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規范了交警執法程序,加大了陽光執法力度,要求交警向社會公布電子眼位置,設置測速警告標志,交警就要讓司機明明白白接受監督與處罰。暗中執法與該規定要求相違背,讓人懷疑交警的執法動機,損害交警部門公信力。交通違章處罰的目的在于維護正常的交通秩序,減少交通事故發生,交警對違章行為及時處罰,對司機是一種警示教育。在拍客提供的證據面前,司機認罰不在話下,但是他們并不會心服口服,并且因交警部門職能嚴重弱化、異化,減低了司機的警示教育作用。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舉報交通違章獎“減分券”偏離法治軌道。鼓勵民眾舉報交通違章行為,使用民眾拍攝的圖像、視頻等線索,與法律要求的由交警依法行使收集證據的權力并不矛盾,問題在于舉報的“獎品”——“減分券”。《行政處罰法》規定: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等幾種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有人把這項規定作為獎勵“減分券”的法律依據,認為舉報他人違章屬于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的立功表現,這種理解有些牽強。法律規定對“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者”從輕或減輕處罰,是鼓勵違法當事者本人在查處違法行為過程中的配合,即便把舉報他人作為一種配合,所針對的也應是查處當事人(即舉報者)違法行為過程中或之后的舉報,這種舉報才能表明當事人(舉報者)主觀惡意的減輕,對自己的過錯已有所認識,對自己的法定義務已形成重視。如果市民對他人的舉報在前,獲得的獎勵也在前,自身的違章在后,兩者之間并沒有法律所規定的“配合關聯”,舉報也不是一種“違章醒悟”,交警以在前的舉報獎勵對在后的違章做出從輕或減輕處罰,違背了法律的本意,是一種法律適用錯誤。交警等執法部門應該多在法律邊界之內做舉報獎勵探索,不應在法律的爭議區域或者在法律界外搞什么“創新”或“突破”。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