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發(fā)展時期及環(huán)境因素,論述了自戀特質及其誘發(fā)行為機制,介紹了應用敘事治療理論技術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和原理。闡明了在熱動機狀態(tài)下進行心理治療的生效機制。
關鍵詞:自戀;自戀型人格障礙;敘事治療
自戀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特質,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自戀是對利己主義的力比多補充。[1]有過多的這一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1968年,美國心理分析學會定義自戀為:“一種心理的興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Heinz Kohut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提出自戀其實就是力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2]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并不是不健康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并超出了社會對于自戀允可的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要修正自戀傾向或者自戀型人格障礙,需要先看見“自戀”。
尋找“自戀”最方便的方法是通過“觀察憤怒”法。因為當自戀被傷害時,多數(shù)個體都會產(chǎn)生憤怒或者悲傷,甚至是絕望的情緒,悲傷和絕望的情緒因為在強迫、歇斯底里和依戀、回避等多種人格障礙中均較多出現(xiàn),故不宜選作為觀察對象,而觀察“憤怒”這種情緒則較為容易發(fā)現(xiàn)自戀的驅動動機。
心理治療領域中的前輩曾經(jīng)發(fā)明了很多技術來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強迫性神經(jīng)癥、恐懼、焦慮型神經(jīng)癥、神經(jīng)衰弱的致病因素中,自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用科胡特的自體客體關系原理和發(fā)展后的精神分析學說來,治愈原理是治療師提供了一個功能良好的自體客體,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對來訪者的“有限的再撫育”,但是再撫育的關系建立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而且過往的經(jīng)歷常常不能重演,來訪者常需要等待一個治愈的時機,才能從這種支持中獲取到治療,這種情況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為解決這種棘手的問題,使用敘事治療和催眠技術結合可以有目的的引導并重構心理現(xiàn)象或者場景,在熱動機的狀態(tài)進行心理治療,其治療效果可以加倍甚至更多。例如,當個體遇到一個讓其產(chǎn)生情緒的事件,在激烈情緒中有心理問題的人的覺察能力是不夠強的,他也許會壓抑情緒,或者回避,或者投射,或者退行,或者采取其他的不成熟的防御來應對事件,但是因為覺察不夠,個體并沒有抓住情緒的核心意義,也無法讓情緒轉化為一種有益的驅動力。若使用催眠技術在治療時將個體聚焦在當時的感受上,并引導個體打開思維的框架,嘗試新的解決思路,那么來訪者就可以在感受層獲得不同于以往的經(jīng)驗,進而可能形成對問題的新圖式。
敘事療法用外化技術來應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癥狀時,來訪者可以觀想自己站在空中,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身體,自戀是如何被傷害的或者被揭示的,身體的反應和感覺是怎樣的,用敘事治療中的外化技術將這一過程描述為“我”的“自戀”被傷害了,“我”的“情緒”很憤怒,“我”在觀察這個情景和關系,然后讓“我”決定要采取什么行動,而不是“自戀”或者“憤怒”來決定讓我采取什么行動。然后,敘事治療師可以讓來訪者探尋這種情況在更早時期發(fā)生的情況。大多數(shù)的時候,強烈的或者很深層的情緒都有一些很長的歷史和原因,同時也經(jīng)歷了多次本地化的見證,所以個體將這一價值觀納入到自戀支持系統(tǒng)中,這種優(yōu)越感會帶給個體安全的、愉悅的感受,當它被否定時,出于自我價值保護的反應,我就需要生出一種情緒來維護它,這種維護的情緒最常用的就是“怒”,覺察“怒”要保護什么感受,那個“什么”便是自戀表現(xiàn)眾多分項中的一個。
這種在“熱動機”狀態(tài)下治療的治愈生效機制可以總結如下:
繞過阻抗區(qū)。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第一遇到的阻力就是來訪者的防御,為了維護其自體的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來訪者本能的不愿意去觸及心理創(chuàng)傷的部位,所以需要對病人注射麻藥,讓他不再阻擋心理咨詢師對這一個部分進行治療。敘事治療的外化技術和催眠的感知位置技術,都預先設法分離了個體及其創(chuàng)傷,使治療變得有可能順利進行。繞過防御做一個解構。來訪者就可以站在一個虛擬的第三方的位置來看待問題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新的位置下,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看法或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有可能具有治療的效果。
更換一種位置,讓來訪者想象來到死亡面前,在他離開人間時,再觀察問題與“我”的關系,這時“死本能”就會出現(xiàn),即破壞性的、要消失的感受會被來訪者喚醒,存在的問題就將與原問題同時存在,而存在問題中暗藏的“無存在”的暗示也會影響“問題”的存在。多數(shù)情況下“問題”的“無存在”也自然浮現(xiàn)。來訪者會站在生與死的高度去重新評估,論證原來被命名的問題。也會因此產(chǎn)生新的認知、記憶和感受。
在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和意義維度上重新建構問題,必然更有可能改變來訪者對問題的認識,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可能。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驅動力是來訪者的自戀,而阻抗也是來訪者的自戀,心理治療必須使用微妙的操作技術,使治療朝向正確的方向,“自體”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自戀”就是吹動帆船的風,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就是“舵手”,他們掌握著船行進的方向。自戀是人出生便帶有的本性,但是過度自戀傷害了個體的關系需要,個體必須在自戀與關系兩種需求之間達成平衡,這種平衡對于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臨界值。例如依戀型人格障礙偏向于關系的需求更強烈些,而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則偏向于自戀需求更高一些。心理咨詢和治療應根據(jù)來訪者的個體特征為他提供相應的支持,在來訪者的感受需要被適度滿足后,進一步深入探尋和解決心理問題才更有效,如果來訪者能夠有效地應對了這種焦慮和感受,他就有可能更安心的在當前狀態(tài)下,采取有效行動,形成新的認知圖式,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綜上所述,自戀型人格是由本我需求的過度發(fā)展而帶來的一種人格特質,這種需求常常對個體的社會化造成不良影響,心理咨詢和治療可以在認清癥狀根源和接納、共情、尊重的基礎上,結合使用催眠技術與敘事人本主義治療技術,讓來訪者外化與改寫其認知圖式,達到咨詢師與來訪者商定的咨詢目標,進而實現(xiàn)心理疾病的治愈。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Freud.S),《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精神分析引論》第三編,第二十六章 力比多理論和自戀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4.5
2:海因茲·科胡特Hense·Kehut,《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