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對家禽養殖業的影響十分嚴重,不僅會導致大范圍疫病的暴發,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還能夠傳染給人,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因此預防此病應受到足夠的重視,為了廣大養殖場(戶)能更好地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筆者對高致病性禽流感作簡要介紹并提出綜合防控措施方案。
關鍵詞:養殖場;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3-0031-01
近年來,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總體平穩可控,但局部零星暴發時有發生,主要是由于毒株變化引起。2016年,農業部印發了2016~2020年《國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計劃》,該計劃明確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目標,技術路線和防治措施等綜合防控方案,為我們有效防控和消滅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了技術保障。
1病毒特性
禽流行性感冒簡稱為禽流感,也叫真性雞瘟,是一種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在禽類之間傳播的傳染病。根據禽流感病毒感染禽類致病性的不同,可將其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3個類型。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最嚴重的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被感染的雞群通常會全部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屬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類烈性傳染病。該病的主要特征是發病急、傳播速度快、發病率及死亡率高,對家禽業有很嚴重的危害,直接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該病還能夠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動物,持續威脅人類健康,并可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危害公共衛生安全。該病是我國的一類動物疫病,并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
截至目前已發現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為H5和H7亞型的一些毒株,如H5N1、H5N2、H5N6、H5N8、H7N1等。每種毒株都會導致很高的發病率。
當前對禽類危害較大的低致病性禽流感是H9N2,在養殖場的發病率在過去幾年一直較高,需要加強防控。當前人感染的H7N9亞型流感病毒,對禽類為低致病力,但禽類可攜帶病毒傳染人類,所以也要加強對禽類H7N9的防控,重點開展監測和剔除工作。
2臨床癥狀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潛伏期為幾個小時到數天不等,時間最長的可達21d,通常在發病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整個禽群突然暴發此病,而后突然死亡。病程稍長時,病禽體溫升高(達43℃以上),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廢絕,羽毛松亂;有咳嗽、啰音和呼吸困難,甚至可聞尖叫聲;雞冠、肉髯、眼險水腫,雞冠、肉髯發紺,或呈紫黑色,或見有壞死;眼結膜發炎,眼、鼻腔內有較多分泌物,分泌物形態為漿液性,黏液性或黏膿性;病禽腿部鱗片有紅色或紫黑色出血病變;病禽排黃綠色稀便;產蛋雞產蛋率顯著降低,可由80%~90%下降到20%及以下,嚴重的甚至會停產;產蛋率下降的同時,還可見軟皮蛋、薄殼蛋、畸形蛋增多。有的病雞可見神經癥狀,共濟失調,不能走動和站立。
3病理變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理變化因禽的種類等而不盡相同,其特征性病理變化是出血及水腫。急性死亡病例的一般沒有明顯病變,只有一般的肌肉出血點和渾濁腫脹。病程長的可見頭部和頸部皮下水腫,嚴重時有干酪樣滲出物?;静∽兪牵喝斫M織器官有嚴重出血癥狀。腺胃內粘液增多,刮開可見腺胃乳頭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處的粘膜有帶狀出血;消化道粘膜,尤其是十二指腸粘膜廣泛出血;呼吸道粘膜可見大量充血、出血;心冠脂肪及心內膜也有出血癥狀;輸卵管中部可見乳白色分泌物或者凝塊;卵泡充血、出血、萎縮、破裂,有的還會出現“卵黃性腹膜炎”。水禽在心內膜處還可見灰白色條狀壞死。胰臟上出現淡黃色斑點和暗紅色區域。
4綜合防控措施
一是學習、了解、掌握禽流感基本知識和防控措施,提高防范意識并采取相應的科學防范措施。二是高度重視免疫預防,合理安排免疫接種,根據當地和附近地區疫病流行情況為本場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種程序,并嚴格按照免疫程序進行免疫。三是嚴格控制雛禽引進來源,嚴禁從疫區引進雛雞,對來自非疫區的雛禽也必須經檢疫合格并隔離飼養。四是加強生物安全防護和飼養管理措施的落實,重視場區的環境衛生管理,建立并嚴格執行消毒制度,強化禽舍、環境和用具消毒;加強人員和車輛的出入場管理及消毒,盡量減少和避免外部家禽或野禽接觸場內的家禽、飼料和水源,防止野禽進入養殖場場、養殖舍和飼料貯存間內,同時注意保證水源的清潔衛生;加強禽舍的通風和保溫,保持舍內溫度相對穩定,定期滅鼠、滅蠅和及時驅趕野鳥。五是保證飼料營養與衛生。所用飼料必須有利于消化吸收和營養全價,其各項衛生指標均應符合國家標準規定。六是實行“全進全出”制,每幢禽舍必須同時進禽,同一批次、同一日齡禽群,必須同一天全部出場。七是發生本病時要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及時將疫情上報給有關部門,并對病雞進行封鎖、隔離,對雞舍進行消毒;發病雞群及時進行撲殺,并將尸體作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