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元(1592-1673),福清人,佛教臨濟宗正式傳法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曾四出募化,擴建寺院,使萬福寺在明末清初成為中國東南名剎;晚年東渡日本,開創日本三大禪宗之一的黃檗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應該是流傳最廣的一句佛偈了,出自《六祖壇經》,說的是六祖慧能的故事。
當時五祖弘忍想把衣缽傳給席下弟子,便要求大家做一個偈子。被認為最有希望的大弟子神秀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下了:“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看到后,卻沒有表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而寺院里的火頭僧慧能看了后,便寫下了上面提到的這首偈子,并最終繼承了弘忍的衣缽。
這回要說的故事,和六祖慧能有些淵源。
相傳唐貞元年間,有個名叫正幹的和尚,深得六祖慧能之法。他在福清漁溪鎮一座種滿黃檗樹的山上結庵修建了般若堂,成為黃檗宗始祖。
而將黃檗宗發揚光大的,則是曾經東渡日本的一代高僧隱元。
尋父尋成了和尚
6歲那年,隱元還叫林隆琦,他的父親林德龍為了生計前往荊楚一帶,自此生死未卜,一去不回。三年后,林隆琦9歲了,在鄉里的中峰社學讀書,到了翌年冬便因家境貧寒,不得已退學回家,和兄長耕樵做活。
年少時的林隆琦,就已經有了出家的苗頭。18歲時,他加入了徑江念佛會,學習修行佛法的要領。
到了20歲那年,已經是男大當婚的林隆琦,被母親兄長催促著娶親,但他以父親去向不知為由,拒絕了。
就在這一年,他出外云游,到普陀山朝拜觀音,第二年便拜了茶山祗園老僧為師,并和母親商量,用準備拿來結婚的錢當做路費,出外尋父。
整整兩年,父親仍舊杳無音訊。1614年,23歲的林隆琦在尋父途中,
走過了浙江一帶的許多寺廟,結下佛緣,并有了出家的念頭。他投身到潮音洞主那兒,做了一個茶頭,定下出家的志向。
然而直到三年后,他才說服母親,同意他出家。誰知,在返程路上,他又被盜了路費,無奈之下只得回鄉,依舊耕樵,過了兩年吃齋念佛的日子。28歲這年,母親去世,家人請了漁溪鎮黃檗山萬福寺的和尚鑒源來幫忙料理后事。
鑒源在得知林隆琦想要出家的意愿后,勸他在黃檗山剃度。而林隆琦卻覺得黃檗山相較普陀山來說,離俗世太近,不適合參佛法。
鑒源說:“任俗無妨,心不俗就好。”
這句話讓林隆琦頓悟了。1620年,他皈依了鑒源禪師,落發為僧,法號隱元。
過三十年后再告訴你
隱元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動蕩年代,出家時,黃檗山萬佛寺的佛教道場毀于倭亂,只剩下幾座殿堂。于是,他奔波于福清、莆田之間,為重建殿宇而努力。
圖為1611年隱元草書作品。他的書法作品普遍帶有強烈的明代書法風格特征,瀟灑豪放,流露出超然清靜之氣。這樣的作品既是難得的古代書法精品,又見證著明末清初之際中日宗教、文化交流的歷史,值得世人珍視。
一天,隱元遇到了從北京回來的時仁法師。他向時仁請教:“依照經書解釋佛義像是冤屈了三世佛,偏離經書一字則如同魔說,其中緣由實在無法明白。”
時仁說:“過三十年后再告訴你。”
這樣的回答讓隱元很是失望。他憤然辭別時仁,四處訪遍名寺,尋找真理。多年后,他突然醒悟:若不是時仁的那句話,自己可能就這么回了黃檗寺,而不是踏上漫漫征程,并最終吸取百家智慧,有了后來的一番成就。
云游途中,隱元曾師從金粟山圓悟,在他門下兩年,終于大徹大悟。之后因與嗣五峰如學參禪問答,名聞金粟山。
明崇禎十年(1637年),隱元接任黃檗山萬佛寺主持,重興道場,廣置田園。此后萬佛寺聲名遠播,僧眾從早期的300多人發展到1700多人,風盛于江南。
這才有了后來的日本佛界的再三邀請和他的東渡。
隱元和鄭成功不得不說的故事
1644年,崇禎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恰在這年,隱元離開黃檗山,前往浙江拜覲費隱禪師,后應邀任嘉興崇德縣福嚴寺住持。
他在《臣農即事篇后序》里寫道:“余讀臣農即事篇,乃知百草頭邊,泣露吟風;淋漓感慨,撼動天地;鬼神擎起,赤膽忠心;至于林巒草野,莫不咸皆號呼長太息者矣。于戲,有國有家有禪林者,茍無這段骨氣者付肝腸,而能成立其事,又烏可得乎?”
赤膽忠心對于隱元來說,是不管出家沒出家,都要有的。而面對明朝的滅亡,他也只能作詩感慨:“可憐南國風光媚,半入胡笳不忍聽。”
他的這首《紀春》,作于1654年,正是鄭成功和清廷議和前后。
隱元一生和清廷沒有任何交往,但生在亂世,也無法全然避開紅塵紛爭。因為戰爭,他離開故土,輾轉各地避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之后的東渡。
1654年,隱元前往鄭成功的抗清根據地廈門,準備前往日本。這期間,鄭成功給他寫了封信:“得侍法教,頓開悟門,執手未幾,唯有臨風神想耳。但日國之人雖勤勤致請,未知果能十分敬信,使宗風廣播乎?擬虛慕其名而姑為此舉耶?倘能誠心皈依我佛,自當駐駕數時,大闡三昧。
不然,不必淹留歲月,以負我中土檀那之愿。況本藩及各鄉紳善念其甚殷,不欲大師飛錫他方,所以撥舟護送者,亦以日國頂禮誠深,不忍辜彼想望之情也。”
在信中,鄭成功還詢問了隱元何時歸來,并對不能當面送行表示遺憾。只可惜,隱元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