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針對農業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優質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慈溪市通過實施農業“三換”工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改革服務保障等措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2016年,慈溪市實現農業總產值78.64億元,農產品加工值55.4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547元,同比增長8.2%。
實施農業“三換”工程
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效”
實施農業“騰籠換鳥”,促進優勝汰劣。根據市場需求、畝均效益、環境承載等情況,整合“小、散、弱”農業產業,建強一批特色高效農業、規模農業基地和區域農產品品牌。目前,全市已形成慈溪楊梅、慈溪蜜梨、慈溪葡萄三大國家地理品牌,建成現代農業開發區、都市農業創新示范區等一批特色鮮明、集中連片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實施農業“機器換人”,促進提質增效。出臺《慈溪市農機購置和設施農業建設補貼實施辦法》《慈溪市農機化設施化發展若干扶持政策》等政策文件,促進智能化設施裝備的推廣應用。全市糧食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5.2%,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市。
實施農業“電商換市”,促進業態發展。依托市農產品展銷中心等農產品電商平臺,推廣冷鏈運輸、農超對接等新型流通業態,引導農業市場經營主體觸“網”觸“電”。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類農業市場主體在本地電商平臺開設網店26家,年銷售額2500萬元。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產業分工向“協同發展”提升
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人”作用。突出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支持海通、徐龍等本土農業企業和泰國正大集團、臺灣大越食品在慈子公司等引進農業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和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出口內銷,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輻射帶動能力。目前,全市累計培育省級骨干龍頭企業8家,年產值億元以上龍頭企業12家。
發揮農合聯“娘家人”作用。以列入全省供銷社改革“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試點縣(市)為契機,開展以構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為重點的農村合作經濟體制創新試點,組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引領農民抱團發展、互惠發展、共富發展。
發揮家庭農場“主力軍”作用。設立“中小農場發展基金”,培育以家庭農場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市場主體,帶動農民參與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全市擁有專業合作社635家、家庭農場1176家,合作社聯接農場面積15.2萬畝,帶動農戶10.1萬戶,規模經營畝均產出比普通農戶高30%以上。
強化改革服務保障
農業發展邁向“深層變革”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加快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度,現已完成承包土地調查測繪量76%。將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到戶(人),實行年終按股分紅,提高農業農民生產積極性。
推進農村金融保險制度改革。創設“政策性+市場化”的價值評估體系,完善風險分擔、財政貼息等制度安排,推出以土地經營權為核心、地上(含地下)附著物捆綁抵押的“1+X”業務模式。全市已累計發放貸款2186萬元。推行農村保險互助社試點,成立全國首個鎮級保險互助社并將村級保險互助社拓展到龍山鎮下屬8個村,實現從“點上試驗”到“面上推開”的跨越。
推進農業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涉農行政審批改革,行政權力事項梳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推行“權力清單”向鎮級延伸,已實現18個鎮(街道)全面覆蓋。創新農技服務推廣體系,培育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和公司化農技推廣模式,建立“首席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擁有省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5個、民營農業科技企業20家。
責任編輯:謝 霞